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穿越重生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17节
  朱文奎站在高处,看着钱塘潮水涌动而来,先是一道水线朝着岸边涌来,随后竟又出现一道水线,横切在之前的水线之上,构成了一个“十”字涌动的潮。
  潮水拍岸而起。
  朱文奎豪情万丈,长啸道:“谁人卷潮如经纶,击起浪潮势云吞。亘古山河千古悠,为君何必追尧舜!”
  于谦敬佩地看向朱文奎,赞道:“好一个‘为君何必追尧舜’!”
  自古以来,好的帝王史学家都将其比作尧舜禹,或靠向三皇五帝。可在朱文奎眼里,好的帝王,未必非要和尧舜禹相提并论。
  尧舜禹固然有他们的伟大,但大明的君主,未必不能超越他们,无论是品性,还是政绩。
  于谦被朱文奎的气势感染,向前一步,喊道:“何人手把经纶挽,念及苍生八千万。潮起潮落何曾休,百年再翻丹青卷!”
  韩夏雨很羡慕朱文奎与于谦,他们两个的友谊是极珍贵的。
  一个想要当超越尧舜禹的君主,一个想要名入丹青卷的大臣,他们这种组合,应该是未来最强的组合了吧?
  韩夏雨有时候在想,皇上很早之前就开始重视于谦了,早到于谦还只是个小孩子时,甚至不惜将珍贵的文天祥画像送给于谦。
  谁能预料,当年的孩童,竟是一个惊才绝艳的天才。
  但,皇上预料到了。
  相对于朱瞻基,于谦更适合做臣子,而且于谦身上有些特质不是朱瞻基并没有,比如对忠臣名臣的高度崇拜!
  于谦尊崇的名臣是文天祥与诸葛亮,他立志要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但朱瞻基高度崇拜的太祖,他立志……
  当然,朱瞻基没有野心,这一点韩夏雨很清楚,但朱瞻基毕竟是皇室宗亲,有些时候并不能体会朱文奎的感受。
  皇上选择于谦,选得太恰当,太合适,简直可以说是天作之合,韩夏雨感觉站在他们身边,自己是多余的那个……
  朱文奎看着于谦,脸上充满笑意:“明日,我们便出发前往北平吧,出来一个半月,也该回去了。”
  于谦肃然点头:“该回去了,国子监新的课业要开始了。”
  朱文奎叮嘱道:“郭嘉乐的实验室你还是不要去了,他目前研究的电能,说不得会有危险。我可不想看到你只剩下九根手指。”
  于谦笑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即便是去,我也会做足准备。不过郭嘉乐着实是个天才,他发现了磁的秘密,并将其命名为电磁鬼影,一种看不到,却可以带来电能的东西。只是——”
  “只是什么?”
  朱文奎问道。
  于谦苦涩地抬起光溜溜的手腕,无语地说:“好好的银镯子,被郭嘉乐给拿走了。后来换了个铜镯子,等我找到的时候,他都给抽成铜线了,还缠成了线圈。和他这种天才同居一室,我还真是痛并快乐着……”
  朱文奎哈哈大笑,看向潮水:“那没办法,哪怕是国子监给他拨了银钱,他依旧是什么顺手就拿走。盛寅的女儿盛永儿你是知道的,养了一只兔子当宝贝,结果兔子不见了,等发现的时候,都已经做成红烧兔头了……”
  于谦自然是知道这件事,郭嘉乐干的,完事还给盛永儿一起品尝,等盛永儿说完真香之后,才说那是她的兔子,结果被盛永儿追杀了足足半个月,若不是盛寅出面,一口气给女儿弄来了三只兔子,估计这事没完。
  但郭嘉乐的研究当真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进步,他使用磁与线圈,制造出了电能,他甚至还设计了一种指针仪器,当电能通过时,指针会摇晃。
  远处,一骑飞至,将文书交给汤不平之后便匆匆离开。
  汤不平疾步走至朱文奎身旁,将文书递了过去:“太子,交趾派出八百里加急文书,沿途传递消息,说朱能、骆冠英的船队已回到南洋。”
  “当真?”
  朱文奎激动起来,连忙接过文书看了几眼,这只是安全局的通报,并非交趾的文书,具体详情并没有写清楚。
  但八百里加急的通报,安全局的传信,说明事情不虚。
  朱文奎想了想,说道:“蓝海侯、首登侯先回来,说明他们很可能是从美洲东海岸出发,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找到武义大船队存留的水师军士。”
  于谦提议道:“既然收到了他们的消息,我们是否应该停在金陵?”
  朱文奎微微点头,赞同道:“他们经过如此长久的航行返回,我们不能不迎候。我这就写一封文书送至北京,让父皇准我们留在金陵等待远航军士归来。”
  回来了!
  于谦很是激动。
  这些伟大的军士,一定完成了环球航行!
  国子监的学问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宋断断一直在追问什么力量让人留在地面上,地平说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地圆说将这个问题直接摆在了现实面前,找到答案,一扇学问的大门便会洞开!
  “八百里加急,让开道路!西路水师归航!”
  四名驿使催马奔驰,马蹄踏在混凝土道路之上,蹄铁与地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到了驿站,驿使根本不休息,换了马匹,接过水囊与馕饼,再次奔出。
  消息传入金陵,经水师的船过了长江,在码头上马再次北上。
  完备的混凝土道路为快捷的消息传递带来了极大便利,一路向北的道路十分通畅,百姓与商人听闻到加急文书的消息纷纷让开中间道路。
  西路水师归航的消息如风一样席卷开来,从交趾到北京,长达六千余里的路程,消息竟只用了十日,便传达到了北京!
  这个速度,创造了大明加急文书传递的一个奇迹,驿传日行六百里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新驿传的结果,是驿使六百里一换,平整混凝土道路,日夜兼行的结果。
  武英殿。
  朱允炆看着两份文书,一份是交趾都司都指挥使韩观发来的,一份则是朱能发来的。
  不用看韩观的文书也知道内容。
  拿起朱能的文书,朱允炆肃然打开,看着字里行间的航行之事,朱允炆忍不住皱起眉头。
  穷尽力量漫长的寻找,只找到了六名军士!
  两千余人的队伍,只有这么六个人活着回来!
  朱允炆将文书递给解缙,肃然道:“命二皇子监国,杨士奇、铁铉、徐辉祖辅之,内阁解缙、工部尚书黄福、吏部尚书杨溥,吏部尚书李志刚、兵部尚书杨荣、户部侍郎周忱……五军都督府,水师都督府李坚、陈挥……五军都督府谭渊、段云……国子监祭酒胡濙、司业叶灵儿、匠学院院长周昌……随朕前往金陵,迎接大明将士归来!”
  解缙等领命。
  虽六人,但朱允炆几乎动用了朝廷主力,肱骨大臣一同前往。
  解缙、杨士奇等人看过文书之后,一个个黯然神伤。
  但没有人质疑朱允炆当初的决定,因为那一次航行带来的高产农作物已然开始走入大明千家万户。
  土豆、番薯本身就是高产农作物,加上国子监农学院栽培技术的成熟,土豆、番薯已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今年夏收土豆更是丰收,朝廷将土豆买下来,将土豆运往其他地区,以进一步扩大土豆种植面积。
  百姓家的仓库充实,与当年的大航海决策分不开。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万民不饿肚子。
  高规格迎接,是对牺牲军士的敬重,是对大明军士的敬重!
  下旨第二日,朱允炆便带文武大臣,在三千军士的护卫之下前往天津港,乘水师船只直下金陵。之所以不走京杭大运河,是因为这个季节正是漕运紧张的时候,而如此规模的南下,必然会让整个运河出现堵塞。
  从海路南下,船队只用了五日便抵达金陵。
  朱文奎、于谦在龙江码头迎接朱允炆等人,朱允炆对朱文奎留在这里并无意见,皇帝与太子都在,更能体现朝廷对水师将士归航的重视。
  七月十五日,朱能、骆冠英的船队抵达泉州府。
  七月十七日,进入长江口。
  朱能、骆冠英站在船首,看着茫茫江水,沉默不语。
  罗封、姚顺、郭文星站在朱能左手边,项大同、欧阳游、张关山站在骆冠英右手边。
  熟悉的江水。
  我的大明!
  这一刻,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有心思说话。
  只看着江水被劈开,沿岸的建筑与树木倒退。
  归家无言时,最是内心柔软。
  恰在此时,岸边骤然传来鞭炮声,更有不少百姓跑了出来,呼唤着。
  “欢迎水师将士回家!”
  声音踩着江水,跳到了船上,撞得罗封、张关山等人眼泪直流。
  江阴百姓,镇江百姓……
  入夜,抵达龙潭,距离金陵已是很近。
  朱能、骆冠英考虑到这个时候继续前进,金陵迎接的人只能是半夜接了,只能停在龙潭休整一晚,明日一早抵达龙江码头。
  可船只刚想靠岸,就传来消息:“皇上口谕,盼念心切,何分日夜,命西路水师速回金陵。皇上、太子、诸大臣于龙江码头——夜候水师归航!”
  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水师英雄万古
  朱允炆站在龙江码头,肃然而立,远处的汽鸣声已可以听闻。
  罗封、姚顺、项大同、张关山等人站在船舷侧,看着沿岸的灯火,无数军民肩并肩手持火把,将长江两岸照亮。
  走过了十里,灯火依旧不减。
  不知道来了多少军士,不知道来了多少百姓,只知道,这灯火连水接天而去,没有个尽头。这一晚,好像金陵的人空城而出,好像长江以北的百姓,也站在了长江边。
  没有商船,没有路人。
  只有安静的长江水,等待归来的亲人。
  阿查亚抱着张回明,震惊得无以复加,如此璀璨的灯火,如此肃穆的场景,平生中不曾见到。岸边的人,有身披铠甲的军士,有搀扶着老人的男人,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拉着弟妹的少年。
  所有人都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归来的船只。
  张关山、罗封等铁骨铮铮的汉子,在这一刻早已泣不成声。
  “三声汽鸣!”
  朱能传达了命令。
  汽鸣拉响,传荡开来,如同感谢。
  船摆入秦淮河口,走出没多久便看到了龙江码头。
  那里,灯火璀璨如昼。
  蒸汽机关闭了。
  长橹伸出,小心靠岸。
  经过多年改造,不断扩建,龙江码头已经足以容纳一支舰队。
  朱能、骆冠英、赵世瑜等人下了船,罗封、张关山等六人也跟着下了船。
  朱允炆、朱文奎、一干文臣武将,看着归来的人。
  朱能有些心酸。
  只找来六人回家,可迎接这六人的,却不只是六个人,皇上来了,太子来了,文臣武将来了,金陵卫军士与百姓都来了,这数量,六万都不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