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让让,快让让,我们要牵牛走了,你们别堵在这门口啊。”
“老爷,看看我们的户籍,我是真的在山里住的,我们村离得最远是有名额买牛的,能不能让我们进去选牛啊。”
为了让这一批牛马利用最大化,王怀玉叫各个县整理了一份贫困村的名单出来,像那种村里青壮年和耕地少的,住在山里面又什么额外产业收入的,这些村每个村最少能分到一头牛,价格不会便宜但是可以分期付款。
各个县现在都在每个村派了驻村衙役,那个村是什么情况不说了如指掌,也是心中有数,很快就把名单整理出来了。
这些村就让村长或者族老带着村里的青年过来买牛。因为他们是特殊情况,大家都能理解,让他们能够买的上牛也没有什么好嫉妒。至于剩下的那些,也是要核对身份去购买的,凡是家中田地过多,已经超过县衙划定的亩数就会被限制购买,或者是多交一笔银子。
王怀玉这样做,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土地兼并和地主世家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政策掰开来揉碎和百姓们讲,他们就能听得进去,只要是为他们好的,他们能够获利的就没有人会不支持。
至于那些占不到便宜的世家地主们是不太服气,也对王怀玉有所怨言,但是他们不敢出声。他们还是知道要不是王怀玉,现在他们就是各路叛军的血包,能不能保证性命都是两说,还想要保住家业,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且王怀玉也只是在土地上对他们苛刻了一点,读书识字当官做生意,也没有对他们限制,条件甚至还比大齐要放宽许多。再加上王怀玉鼓励他们经商和办厂出海,这些算下来怎么都比种地赚得多。这样一对比下来,心里有怨气的也能往肚子里吞了。
至于百姓,那就是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日子,他们已经很知足了。
张老头有三个儿子,这一次都来了,三人护着他往里面挤,才勉强在人家一村一村,一族一族的人下抢到一头小牛犊。
“哎,这牛看着才两岁,我们买回去好好养,明年就能下地干活了。有了这个伙计,你们以后就不用那么累了。”
老张头看孙子一样,满脸慈爱的牵着小牛犊,一只手还不停的柔柔的给它梳毛。小牛犊也很通人性,哞哞叫了几声,朝张老头的手心蹭了蹭。
牛是最畅销的,退役的战马价格比较贵且下不了地,不是百姓的首选,但小商贩们就看中了这些战马的价值。
“现在各个县去找活干的人多了,码头还有工厂那些地方也要货车,不过我们岭南的牛马驴都挺少的,这些地方还是人推车、背货。要是我们搞几匹马再打个车架子,顶多不过三五年就能把本赚回来了。”有头脑的商贩和苦力想道。
“就算我们自己一时钱不凑手,但我们可以一起凑钱啊,这马拉得怎么都比人多吧?一匹马顶我们五个人,赚的就是五个人的钱,难道我们五个人还凑不出三十两银子?”想干的人不停的游说道。
现在这些战马虽然说是退役了,但也只是有些小毛病,跟不上军营训练的速度而已,真要说大问题不能动的,早就杀来吃了,不会送来这里。
送来的这一批马少说还能干个七八年,要是照顾得好的十几年都不成问题。这些县衙特意请了会看马的人来仔细确认过的,坚决不让任何一匹不能干活的牛马混进来。
他们知道这些但凡是有一只,在这六千多头中算不了什么,但落到任何一户人家的头上,那就是一家人几年都白干。所以王怀玉对这方面把控得很严。
县衙主持买卖的都有保障,这是这些年来已经深入岭南百姓心中的一个共识,所以他们买起东西来也比其他地方的人要舍得。这就越发的吸引北方的商贩过来做生意了。
知道岭南对牲畜需求大,很多人都想做这个生意,但现在除了以放牧为生的匈奴和部分北方游牧民族,都缺耕牛缺得很。
王怀玉早在来的那一年就看到了这一个缺口,这些年也一直在培育,官方的养殖场和民间的租养相结合,岭南的耕牛从原本的三千多头变成了现在四万多头。人畜兴旺,在岭南这里不再是一句愿景,而是切切实实的变化。
市场里的牛马被一扫而空,不过是一个下午就只剩下空荡荡的圈了。抢到的人喜笑颜开,抢不到的垂头丧气。
第152章
北方来的牲畜一共有三批,一共一万二千头,全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有了这一批牲畜的投入,岭南的产量又能增加将近三成。看着日渐增长的粮食,王怀玉琢磨着也能用来做点啥。
“选个地方再建一个食品加工厂吧,不需要多复杂,做点饼干这样的存放很久的干粮就好了。”王怀玉计划道。
虽然方便面这些东西更好吃更符合百姓的口味,但是岭南一不长小麦没有面粉制作面条,也没有足够的植物油去进行油炸,制作饼干这一类技术含量不高,原料要求也不多的食品最合适。
想到这里,王怀玉突然想起之前自己看到的一个段子。如果你给一群犯人天天提供榨菜和白粥,他们会不会造反?
当然是他们会让你披上黄袍。
这足以证明古代百姓的生活有多贫穷,改造代表的是细粮,榨菜是盐分。而两样东西现在岭南都不缺。
也确实证明能够提供这些东西给百姓,他们真的会对你俯首称臣。
和底下人听到王怀玉的要求,却是绞尽了脑子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点心吧,大都是用面粉做的。像岭南用米粉做的,就是粉条和籺比较多,是这些东西大多是当天做当天吃,想要长久保存非常困难。
“咸鱼晒干了能保存,放多了盐也能延长这个时间。米粉上我们也试试看把它晒干了咋样吧。”
应聘来建设食品加工厂的管事和工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有到处去取经。尝试了许多法子。
说北方有做馕和做馍馍的方法,也和北方的人学习了一下。然后将米粉打碎晒干,这时候发现只要将它稍微炒一炒,泡水也是能糊口的好东西。
把它做成粉条晾干了,吃的时候再泡开来煮,味道也不错,只是需要耗费的柴火比较多。不过现在大齐往南的地方并不缺柴,往北的地方开发了煤矿。
晾干的米粉条子,需要煎炸的大龙籺,还有各式各样的米饼,炒米都被做成了干粮。味道上有些欠佳,但方便了不少。
新出的米饼也瞬间成了各大商贩,尤其是走南闯北,跨越几千里的行商们的欢迎。在荒郊野岭只要有一个锅一把火,不到一刻钟就能吃上热乎乎的东西。再不济有碗热水也能直接就着它下咽,填饱肚子。
新开的食品加工厂,让岭南的粮食有了去处,百姓们又多了一个选择,不过他们交完税后,岭南官府一年需要的存粮也准备好了,并不需要额外的再去收购。
百姓们现在有了更多的作物选择,县衙税收则是只收玉米和稻谷,这也倒置了水稻和玉米的价格更贵一些。不过岭南的百姓很乐意,稻谷玉米虽然作为税收粮食,一年上交一大半,但剩下的自己可以吃也可以卖,已经够养活一家人了。更不要说像木薯、土豆这样的东西没有做另外的税收。
关于岭南的税收,王怀玉是深感其繁琐,又恨他们的苛捐杂税。但一开始想要改革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因为岭南的财政支出就是从这些苛捐杂税中来的,真正贪的人有,但岭南已经穷到这种地步了,上面下来的正常税收也把百姓压得死死的,根本不用层层加码。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怀玉只能选择把蛋糕先做大,再讨论分蛋糕的事情。
王屋村,因为离苍梧县最近,变化是最明显最快的。
他们村以前一共有五十六户人家,七百六十三口人,每人不到一亩地没有一头牛,但一年要服两次徭役,一次最少半个月多则一个月。一年要交的除了夏秋两季的粮食税,还有什么坡地税、稻种税、砍柴税…林林总总下来,一年一户人家最少要交一两银子,这还不包括他们交的粮食。
但是现在他们只要交两种税就可以了,一个是玉米和稻谷的粮食税,这个也不是县衙或者谁说了算,而是看他们村这一季一共收了多少亩、亩产量多少,平均下来交一半的粮食上去就可以了。
剩下一个就是人头税,家中人口满十岁到六十岁的,每年交一百文钱就可以了。剩下的,不管你打柴还是挑水、开垦还是租用农具都不需要再额外交税,还有一年两次的徭役也免除了。
这些政策不见得比以前要少交多少,但是它足够公平足够透明,让百姓看得见,知道自己钱交到了那里,而不会被巧立名目去收取。每一年的税收多少都是会公布在县城的广场和村里的,得益于送教下村,现在各个村都有几个识字的人,自然也看得懂公示上写的东西。
但凡写出来的和收上去的不一样,那百姓就能到郡主府或者相应的监管机构去举报了。而农业尤其是水稻人口这些税收,能赚的还是很少,想要动手脚很难。
所以在王怀玉处理几个屡教不改的贪官后,岭南官场就少了许多这样的事情。还有比较特殊,比如说种植茶叶香料的,那就是根据他们的营业来收税。
起征点是在一百两,采取的是十税一;五百两起就是十税二;一千两就是十税三;一千五是十税五。每往上增加这一个收入,税收也会不断的上涨。逃税的人那里都有,但是不管买方还是卖方,官府都是做有备案的。只要两方一对账,对不上来的将会罚得更重!
有人尝试过,最后就是连本带利都被罚个精光。受不了的商人想要往外面走,刚出岭南关就成了流民匪盗的肥羊。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命回来,才知道岭南的环境有多好。
钱进不到官员的腰包,他们有县衙包办的一切,甚至包括了养老、生病也能优惠去看,地位上还受人尊重,很多衙役都满足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当一个地方的人都养成了这样的认识,那些有自己小心思的人有不得不藏起来。
官员不贪,环境自然就好起来了。做生意的人只要按照规定,遵纪守法,缴纳税收,在岭南做生意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安全。
岭南的东西在这几年打出了名声,来往的商贩越发多,尤其是淮南府和淮安府这几个地方,因为合作关系也受到了诸多优待。
在岭南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的时候,淮安等西北各府的百姓,也迎来了他们新的生机。
“不要急,排好队。这些种子每一个人都有份,赶紧去找衙役落户,拿着户籍过来领种子和田地去种。”淮安府的衙役学着岭南衙役的模样,走到街头为百姓宣讲政策。
也许是他们高高在上的习惯了,在劝说上带着命令式的,吓得百姓瑟瑟发抖。
黄老根带着仅剩下的一个孙子,紧紧的依偎在一块,警惕又敏感的看着前面的队伍。手上的破碗是他们唯一的家当。
“爷爷,你说我们真的能领到神仙发的种子吗?一亩地就能让我们天天吃饱肚子。”小孩瘦的只有两只眼睛,一脸向往的望着最后一个亲人。
经过这几年的残酷生活,才十岁的黄小强自然不是什么天真的孩子。他见过卖儿卖女,见过为了一点吃的把父母推出去挡刀,甚至见过父母把孩子和别人交换来吃,怎么可能天真的起来。
县衙官府也好,叛军匪盗也罢,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区别。
但淮安府却是不一样,这是第一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拿出粮食来给他们,还给他们分田地,分农具和耕牛。这些政策他们看不明白其中深意,也不想去追究人家是为了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有粮食吃了,能填饱肚子不被饿死,还有地可以种有农具可以使用,这比什么都重要。
祖孙两伸长了脖子往前看,已经吃过几天有淮安王府发送的救济粮。吃到过那个玉米,觉得非常的顶饿,后面又听说这个玉米能亩产千斤,不用怎么浇水,施肥也可以有最少七百多斤的收获,便第一时间跑过来排队了。
这长长的队伍全是排队要玉米种的,金黄色的种子,一个人头分了一斤,可以种半亩地左右,收获能有四百来斤。
轮到黄老根他们,衙役看了看他们老的老小的小,放种子的时候特意抖一下,往旁边的农具摊子提醒努了努嘴:“你们两个符合租用农具是条件,可以去旁边看看,租把锄头可以省点力气。”
语气很凶,但是让黄老根受宠若惊,连忙把种子护在怀里,“唉,好好好,谢谢官爷提醒。”
一边鞠躬点头,一边拉着孩子快步往旁边走。
卢婷婷吸取岭南的经验,在淮安府这里也搞了农业帮助,除了分发种子的田地,将无事可干的流民笼络起来,还注意到了那些没有什么能力的老少穷残的流民,在县衙招募了一支给农民犁地的小队。
耕牛和铁农具,尤其是曲辕犁都是难得的东西,就这样借给百姓大家都不放心,所以干脆让自己人拿着去给他们干活,老百姓就只要反正下种和管理就好。
原本只是想着保护农具,没有想到这个反而提高了效率,靠近府城的那些良田被迅速的开垦出来,种上了玉米、木薯这样的高产粮食。
周边府城的流民听说淮安府这些地方招人,还给粮食种子田地,组织人给他们犁地,就纷纷拖家带口跑来投靠他们。
一波波的人口让淮安府这些几乎空城的地方,逐渐变得繁华,淮安王和下属的人笑得见牙不见眼。
第153章
“没有想到岭南的法子竟然这样好用,只是把这些地和农具借给百姓,就能让他们都来我们淮安府了。好啊好啊,哈哈哈哈。”淮安王哈哈大笑着。
对王怀玉的做法越发的钦佩,想着她的才能,要不是甘愿屈居于岭南,现在的局势还真不好说。梁少和看明白其中的原理,但人口往自己这边来,是有利于他们的好事,傻子才会拒绝呢。
在太平的时候土地金银珠宝是最珍贵的东西,在乱世的时候粮食是最重要的,现在灾后重建嘛,那就是人口最重要了。
太原府崔家,崔老太爷听着下面的人上报,最近几年收容的流民成批的往外逃,太原府内原本的百姓也是十不存一,全往淮安府去了。
淮安府和太原府就只隔了一个州府,离得很近,以往只有淮安府的百姓逃亡太原府,没有想到有一天位于中原地区的太原府,也成了要逃离的地方。
人走了,就没有人给他们耕地,做出来东西就没有人买单。人才是他们世家享福的根本,这个虽然大家都不说,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朴素的道理。
他们希望人越多越好,尤其是底层的百姓。但他们又不会善待这些人,看着他们离开了又无能狂怒。
淮安王几乎能想到被自己撬了墙角的各世家是上面反应了,但一想到他们忌惮自己的兵力不敢反抗,他就暗爽不已。
他们梁家被世家欺负了那么多年,终于轮到他让世家吃亏了。
“还是王爷想得全,学了岭南的法子知识换了换,对百姓们好一点就把人收拢过来了。新添的这三万人口,能把淮安府的十万亩良田开垦出来,在今年春种完所有的玉米和木薯,等到六七月份,我们淮安府就不缺粮食,也不用和岭南买了。”
属官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把这段时间来的收获,和预计的收成一算,所有人都激动得不行。
经历了十年的旱灾水灾还有兵祸,不止是百姓,就连他们这些当官的的也过得很艰难。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自然都是激动的。
老天爷也很给力,在西北的三月份树梢刚刚抽芽回绿时,淅淅沥沥的下了好几场小雨,给冰冻了一冬泥土喝足了水。
除了必要防守和驻扎的士兵,淮安王全都安排他们去地里犁地耕种了,卢婷婷也根据自己的所知,向淮安王提出了兵屯制,进一步扩大了淮安府的耕地和粮食。
张老根很幸运,分在了府城出去三十里不到的十里村。
十里村原来是府城某个世家的庄子,但是旱灾后世家就居家搬离了,这里被官府收下,现在分给他们这些无地的人。有的家里离得远,也全都被集中到了县城或者府城附近。
人少了,地也空出来了,给他们这些人刚刚好。
北方的土地除了戈壁滩,都很肥沃。尤其是府城、县城附近,都是有河流经过的,水土肥不需要发愁。
只是到底丢荒了几年,需要好好的养一养才能肥回来。但这再开垦的田地,用来种木薯和玉米一点也不差。
官兵用牛耕翻开了结实的泥土,百姓拿着锄头、钉耙在后面把它再敲碎打细,然后翻起合适的长垄,在上面挖开碗口大小的坑,每个坑放一到两粒玉米,间隔半米左右,然后再轻轻盖上一层土就可以了。
这个活计就算是五岁小孩都能干,所以淮安府的玉米种得很快。有些地方没有条件牛耕的,就用锄头刨个合适的坑,就把坑里的泥土打碎就可以放玉米了。效果差不到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