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历史军事 > 大明嫡长子 > 大明嫡长子 第639节
  “济之,你以为老夫该如何做?”
  “唉,事到如今,阁老还是只能致仕。而且……”
  “而且什么?”
  “而且得以让陛下满意的方式致仕。”
  “明白了。”
  让皇帝满意的方式,就是不要弄的你致仕是因为反对皇帝的士绅除优之策,然后皇帝真的同意了你,显得又很无情。
  这真的可以叫做霸臣。
  什么叫霸臣?霸臣为什么会被提出?
  归根结底,是皇帝要和臣子争清名。
  这是皇权的一种扩大,就是皇帝不仅要控制臣子的仕途、性命,而后还要控制你的名声。
  这当然也不是朱厚照首创,当初唐太宗为什么那么恨魏征?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有人告诉唐太宗,说魏征生前会把自己写的谏章拿给史官看。
  这什么意思?
  就是到史官面前去当显眼包:哎,看我看我,我忠心事主、不畏风险,劝皇上多干好事,你多给我记点儿,而且要记准了,我是这么劝的……
  所以唐太宗最后恨不能‘亲扑其碑’,你让史官这么记你,那怎么记朕这个皇帝老子?合着皇帝糊涂,全靠你这个大臣劝的。
  有此先例在前,当今天子有此心倒也不算太过于离奇。
  杨一清也知道了自己错在何处:致仕可以,但不能让致仕留下的那一滩恶臭的东西让皇帝给你背。真要论起来,这不是忠心,而是忠于自己的名声。
  然而明白归明白,如果读书人最后连名声都不珍惜,又珍惜什么呢?
  ……
  ……
  “依奴婢看,杨阁老他们可能这会儿得一筹莫展了。”
  朱厚照继续悠闲的晃着,当了那么长时间的正德朝的臣子,连这一点都弄不清楚,这怪谁?
  “让他们愁去。”
  “可是陛下,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啊。”
  “朕没给他们弄出一个宦官乱政就算好的了,逼急了就找个王振第二,看他们能如何。”
  尤址被这话说得没脾气,立马跪下说:“陛下,宦官……也不都是乱政的。您这么讲,奴婢这心,慌得很。”
  朱厚照给他逗笑,“你慌什么?就是给你这机会,你有那能耐?”
  “哎,是是是,陛下骂得好,奴婢就是有心,力还不足呢。再说也不要操那心,一心一意侍奉好皇上,这就已经天赐之恩了。喔,不对不对,奴婢便是连这颗心也没有。奴婢掌嘴,奴婢掌嘴。”
  这拍马屁的能力反正是够了。
  “好了,莫要卖拙了,朕知道你乱不了政,只是打个比方。”
  尤址心思被看穿,也就只能嘿嘿笑。
  “但你说的也对,戏总归要有唱完的时候啊,收不了场也是不行的。”
  朱厚照其实才懒得去争清名,别人如何评价他,他是无所谓的,他争的是权力,或是为了权力才争清名。
  不能皇帝是对是错,都让大臣说完了,如果这些人可以简单轻易的定义你的对错,这本质上就是对皇权的侵夺。
  第七百一十五章 终局
  又是几个难熬的夜晚过去,时间已经接近十一月中旬,天气仍然如常,京中各处似乎也显平静,然而在这份平静之中,杨府摇摇欲坠在京中已是人所共见。
  所谓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
  当初皇帝已经同意了他的致仕,虽然最后留任留的多少有些奇怪,但天子这个决心是下了的。
  皇帝与内阁首揆之间的关系是千万不能有裂缝的,一旦有了,就一定会有野心之辈想要利用。
  这都不关张璁的事了,现在想要杨一清出事的人多的是。
  南京城,李府。
  北边的事儿今儿刚刚传开,官府中人大多都觉不可思议,甚至还有的觉得是谣言。
  但应天巡抚荆少奎还是信的,他曾听皇帝说起过士绅除优之事。
  因觉事关重大,所以立马前往李府。
  李东阳早已老迈到不能下床,只是养在床上,每日靠几口稀食和一些人参汤吊命。
  他眼袋重,上眼皮又耷拉下下来,白色的眉毛更长,给人一种眼睛一直闭着的感觉。
  “近十年来不是没有人弹劾过杨一清,不过自希贤公与老夫之后,都没有人成功,可知这是为何?”
  “请老阁老赐教。”
  “因为不合圣意。”
  老人家短短的六个字,似乎道尽了朝堂之事。
  李东阳长长的呼吸一下,然后继续说:“许多人鹦鹉学舌,总喜欢说皇上过于苛责,但实际上,皇上乃宽厚之君,而且是堪比宋仁宗的宽厚之君,宋仁宗不过小恩小惠,但我大明皇上乃是示宽仁于天下,若不是心怀大仁大德,又怎会将黎民百姓都放在心中?”
  “老阁老,这与不合圣意四字有何关系?”
  “正因为皇上的宽仁,所以只是微小过错是不会让皇上下决心撤换阁老的。皇上,只会在真正的大事面前做这样的决定。平常时候,朝政平稳为最大,杨一清纵使有不当之处,皇上也会略过不论。”
  “这么说来,杨应宁这一次是走到头了。”荆少奎听得明白了,他拱手行礼,“多谢老阁老赐教。”
  李东阳的眼皮子动了动,他将视线落在此人脸上。
  本来想说些什么,但后面还是忍住了,只讲,“不必客气。”
  李兆蕃在送走荆少奎之后又回头。
  “想来他是回去写弹劾杨阁老的奏疏去了。爹,杨阁老是不是真的在劫难逃了?”
  “只要他不做绝,皇上也不会做绝。为父刚刚说皇上宽仁是有两层意思,所以他若聪明就不该弹劾的过于重。”
  李兆蕃不解,“那……父亲为何不名言?”
  “看看此人是何心性。”
  李兆蕃感动。
  他觉得他父亲肯定是不用了,本身已经病入膏肓,不管荆少奎是什么心性和他也没什么关系,大概还是在为他考虑吧。
  “孩儿多谢父亲。”
  哪想到李东阳直接说:“莫要误会,不是为了你,是为了陛下。陛下将南京守备和应天巡抚这样的重职相托,自然需要更看清楚这个人。”
  李兆蕃:“……”
  原来是这样。
  荆少奎是和皇帝明过心迹的人,他一定要协助天子做好士绅除优这件事。
  也是因为那样才得以升此高位。
  若是在这个斗争的时候不表现表现,将来怕是要被皇帝记住。
  因而从李府回去以后,立马开始拟疏。
  没别的,弹劾杨一清和毛纪等人的霸臣行为。
  从京中到地方,从督抚要员到科道言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奏疏反对杨一清。
  这种情况下,终局肯定是不远了。
  当然,士绅除优这件事本身是有很多人反对的,所以痛骂张璁的人同样不少。
  不过大势难违。
  杨府。
  “阁老。”
  王鏊站在门口呼唤。
  “是济之啊。进来吧。”
  王鏊仔细看了一下杨一清的状态,“阁老,又是一夜未眠么?”
  “在……想济之的话。”
  “下官这点水平,能有什么值得想。”
  杨一清转身看了一眼王鏊,他忽然有些羡慕起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还真是不错。济之天生被人认为重义轻利,加之你鲜少与人相争,到最后竟可以出淤泥而不染,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让人神往。”
  王鏊说:“几日以前,阁老也是这样。几日以后,说不准下官也会和阁老今日一样。”
  这话有些意思。
  杨一清听来听去的,其实也听明白了。
  就是一切,都超脱不了皇上的手掌心,看皇帝最后会如何对你罢了。
  “皇上那边……”
  “下官递了条子了,皇上不见。”
  “像王时维那样忽然病重,有时候也挺好,免得连晚节都保不住,更好过现在被人说是霸臣。”
  杨一清知道,再拖下去他就会显得贪恋权位。
  就是这样嘛,皇帝给你气得深藏于宫,这个时候你该赶紧认错,不要为了自己那点东西死撑着。
  但想了一夜他明白过来了,什么叫以皇帝满意的方式致仕?
  就是要把体面留给皇上。
  但是如果按照皇帝心意,那他不仅是丢官,那基本是身败名裂了。
  这一夜他未能突破这个心障。
  所以他的案桌之上放了一本辞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