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点头,转而又问崔氏:“嫂嫂脸色不好, 身子还好吗?”
崔氏鬓边的白发比先前又多好几根, 脸色亦是蜡黄。
崔氏叹气,扶着回廊上的柱子:“前儿我娘家来了信, 家里兄弟不在了。”
大丫鬟上前来搀住她:“我们太太也不容易, 先后听了两回丧。”
听这意思, 是两个兄弟先后没了。
满家子还有老太太闹得不曾消停,前前后后多少事情要应付。
就算有了儿媳, 贾敏了解大嫂的性子,总归是操心得不肯放手。
还有迎春那边,一月里有几回传出消息,王爷病重吊着命。
当母亲的,总有操不完的心。
贾敏苍白的安慰一句:“节哀。”
从荣国府回来,贾敏就和林如海说了自己的打算:“我想去江南,看一看玉儿。”
贾敏去信让黛玉回京,林如海又去信让女儿先回江南料理老宅修缮和祭祖事宜。
黛玉应当中途就改了道。
林如海见妻子主动提及,颔首道:
“也好,圣上有意让我去当巡南的钦差,你也好几年不曾出门。”
既然林如海公务上要去,夫妻一起出门,再好不过。
好在二人都不是那等奢靡享受之人,预备出行的东西,并不繁琐。
南巡钦差的重任落在林如海头上,对东宫太子而言,不是好事。
这位林大人平日闷声不响,对贪墨一事却从不手软,凡是当官的手上多半不干净。
太子殿下不知自己的人会不会留下太惹眼的把柄。
好在林如海不是铁面无私的朱谦,虽一视同仁,但不会下死手。
这么看来,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
太子问:“父皇为何让林大人去?”
皇帝陛下换上便装,对儿子还算和颜悦色:“林大人最合适,原先就是江南出来的大人,先前还管过盐政,你说朝廷里哪个比他好?”
太子自然见好就收,躬身道:“父皇圣明。”
正是因为林如海管过盐政,他这一去,江南的钱,肯定都往国库去,拿不到手了。
太子一日是太子,国库的钱就不属于他。
当钦差有一处不好,路上走得慢。
若只往江南去,至多两月也该到了。
可惜林如海着实是个负责的钦差大人,看看这边的水患,那边的桑田,再巡一回河堤。
三月有余,还没至姑苏。
那边冷先生都已经在粤地画好了图,赶往江南。
黛玉收拾出祖宅最好的客院给先生住,冷先生对林家祖辈精心养出的园子亦是很满意。
满意了,心中欢喜,他便喜欢送黛玉好东西。
自己辛辛苦苦,点灯熬油画出来的航海图,送给丫头正合适:
“你拿去,先生送你的。”
见黛玉似乎不想收。
黛玉原本以为,这张图多半和先前在西北的那张地图一样,要送到东宫手中,最后讨圣上欢心。
冷先生坚持,让黛玉收下:
老先生窝在藤编摇椅里,眯着眼指了指天:“等先生老了,很老很老,那上面又换了人,你再把它献上去。”
谈及此,苍老的眼眸中掩饰不住落寞。
冷先生:“当今圣上,不稀罕,扔进皇宫库房也是落灰。”
上面若真有意,早就召集各方能人,轮不到他一个老头子来操心。
况且,就算东宫动了海上的心思,多是看中海贸能赚取银两,焉知东宫上位以后又如何?
至少……
不会同今上一般,对外邦如此忽视。
黛玉收下了先生的礼物。
说是礼物,更像是暂存于此,先生最大的愿望是航海图能为世人所知,让大家都知道大洋彼岸还有很多神秘的国度。
黛玉来到江南,仍旧有条不紊的开办学社。
江南文风极盛,时人推崇才女,黛玉再版的文册刚一面世就被抢购一空,若发起征文,收到的文章诗词只多不少。
加之江南富庶,好些商家太太都喜欢赞助银两挣一个好名声。
学社头一回就招了百来名女学生,笔墨桌椅都比粤地条件好。
等林如海和贾敏南巡到姑苏,他们女儿潇湘居士的名声比他这个当爹的还响亮。
席面上,贾敏宛如众星捧月。
“您家女儿最有能耐!实在是咱们江南女子的榜样啊!”
她脸上收住喜色,谦虚道:“过奖,过奖,她如今又出去采风了。”
众人也遗憾,如果居士不出去采风,今日就能一见了。
先前虽然见过,居士的文章也读过,但场合终归是不同的。
那些个夫人奶奶哪怕心里嘀咕,好端端一个美貌多才的姑娘,什么人配不得?竟然去做了居士。
却也不敢多嘴问黛玉姻亲人家。
这和问尼姑为何不嫁人,和尚为何不娶妻一样。
冒犯佛祖,罪过罪过。
黛玉确实去采风了,去的也不愿,往那姑苏寒山寺去拜访一位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