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漪一到雅间门口就乐了,笑着看向顾淮之,脸上染了一层淡淡的薄红,嗔了顾淮之一眼道:“你倒是会挑地方。”
顾夑一双眼睛滴溜溜地在父母之间打转,忽而拍掌一笑,“我想起来了,二舅曾经说过,当年阿爹得中状元后打马游街,阿娘也特地过来看过,订的也是这间登科楼的雅间。据说当年阿爹可是身手矫健,一探身子就接住了阿娘扔给你的花,是不是?”
谈到八卦,顾烨的眼神也亮了,眼巴巴地瞅着顾淮之,就等着听当事人自己讲述当年的风流故事。
徐清漪又羞又恼,“二哥嘴上真是没个把门的,怎么什么事情都跟孩子们说?”
顾淮之倒没觉得什么,父母恩爱对孩子也能起到一个榜样作用嘛。见俩孩子还眨巴着眼等着听后续,顾淮之忍不住伸手轻轻敲了敲二人的脑门,又笑着看向徐清漪,揶揄道:“那可要问问你们阿娘,当年订的是不是这间雅间了?当年我也是在街上惊鸿一瞥,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这一间。”
“我说妹夫怎么有闲心跑来看进士打马游街,原来是带着妻儿过来忆当年了。”被徐清漪吐槽的徐晰忽而从他们身后冒了出来,懒洋洋地对着他们挥了挥手,上前将顾夑提溜到自己跟前,得意道:“你问你娘,她肯定不会说。你爹又是个疼媳妇儿的,也别指望他,想知道什么,来问我啊!当年还是我帮你娘订的雅间呢。没错,就是这一间!”
顾淮之头疼地看着徐晰,无奈苦笑道:“二哥怎么也有兴致过来看热闹?”
“我原本没想着来,不过见了你们一家,倒是让我多了几分兴致。我算是看明白了,你今天来,是来回忆当年的。那不如这样吧,你呢,就和我妹妹好好忆往昔,这俩孩子,我带走了,回头再把他们送去顾府。”
话一说完,徐晰就一手拎着一个,转眼就不见了踪影。
顾淮之和徐清漪面面相觑,徐清漪很是无奈,“这么多年过去,二哥这性子竟是一点都没变。”
顾淮之微微一笑,伸手牵着徐清漪进了雅间,眉间一片欢喜,“二哥也没说错,孩子们不在,我们夫妻二人正好过一过二人世界。”
和顾淮之一起生活这么多年,徐清漪已经能完全跟上顾淮之的脑回路,虽然以前从未听说过“二人世界”的说法,但略一思索也能明白过来顾淮之的意思。徐清漪心下暗喜,嘴上却嗔道:“孩子们都这么大了还这么腻歪,传出去是要被人笑话的。”
“笑话的人心中不定怎么酸你呢!”顾淮之开怀一笑,搂着徐清漪站在窗户旁,进士的队伍正巧游过,个个儿穿着朱红色的吉服,帽上簪的花开得正艳,端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成名天下知。
顾淮之一边看还一边庆幸,“好在我当年游街时不时兴簪花,否则还得像他们一样在头上别朵花,多别扭。”
“这你就不懂了吧,男子簪花可是去年时兴起来的,现在往大街上一看,十个男子有八个簪花的。你前几个月一直在贡院,不知道这事儿也正常。”徐清漪熟练地在顾淮之怀里找了个舒服的位置,懒洋洋地往下看了一眼,而后得出结论,“这些人的风采,远不及郎君当年之万一。”
顾淮之听了直笑,又板着脸问徐清漪,“难不成我现在就不如他们啦?”
“郎君风采更胜往昔,无人可比。”徐清漪目光灼灼,满脸认真,仿若又看到了当年那个风华冠京城的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她悄悄在雅间里看着他,知晓他将是她未来的夫婿,含羞扔了一朵花下去,却不料他也看到了自己,潇洒探身接下自己抛去的花。往事历历在目,一转眼竟已过去了这么多年,他们的孩子都要下场考科举了。
顾淮之也感慨万千,“前段时间陛下还让我多关心燮儿的婚事,说是一家好女百家求,趁早给他想看才好。我这才发现,我们竟然都是快当祖父母的年纪了。这些年你跟着我到处奔波,我又忙于公务经常不在家,辛苦你了。”
徐清漪真心不觉得自己辛苦,丈夫虽然公务繁忙,但细心体贴会哄人,对待孩子也是尽力尽力,又从不多看其他女子一眼。能遇到这样一个丈夫,那都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京中不知有多少人羡慕自己,更有无数未嫁的女子祈祷日后也能嫁个这样的夫君,徐清漪要是再不满意,怕是全天下的女子都要喷她一脸骂她不知足了。
却没想到,顾淮之竟会因此心怀愧疚。
徐清漪心下感动,紧紧扣住顾淮之的手,只觉得眼中微热,掩饰般偏开脸,脸上却是怎么都掩不住的笑意,“我和孩子们都很庆幸,有你这样的夫君和父亲。”
顾淮之想到自己之前对嘉平帝的提议,心中愧疚更深,低声道:“接下来我可能还会继续忙,陛下心怀壮志,我又多受他看重,家中一应事务,还得你多费心。”
“你尽管忙,其他事都交给我。就算我忙不过来,还有爹娘和叔婶他们能帮忙,再不行,还有祖父他们呢。你不必挂心家里。”
提到顾玄,顾淮之脸上便有了担忧之色,“阿公前段时间身子不大舒坦,直到现在也没大好,瞧着精神也不比往日,憔悴了许多。”
徐清漪同样面有愁容,“宋大夫和太医们都看过了,说是胃疾导致食欲不振,这才精神不足。听说太上皇也有此症,还更严重,这些日子都没怎么进过水米。”
顾淮之心下一咯噔,实在无法将当年那个身强体壮野心勃勃的中年武将和徐清漪话中这个病重得吃不下饭的老人联系在一起。
英雄迟暮,令人叹惋。
新科进士刚通过朝考,熟悉了翰林院的日常。皇宫中就传来九声丧钟,顾淮之半夜被惊醒,望着皇宫方向久久不语。
太上皇也算是看着他长大的,当年在云州,顾家与太上皇相互扶持,一路从云州走到京城。却不成想,当年那个雄心勃勃的帝王,竟会这么早就离世。
顾淮之还好,还能冷静思考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顾玦则哭惨了,他与太上皇几十年的交情,如今一听到丧钟,便什么都顾不得放声大哭。
这一晚京中无人安眠,第二日清晨,家家户户挂上了白幡,顾淮之等人神色凄然进了宫,与嘉平帝君臣同哭了一场。
嘉平帝已经登基,皇位不再有动荡。办理起太上皇的丧事也并不慌乱,只是二皇子突然被嘉平帝夺了爵位,赶去给太上皇守陵,一辈子不得回京。
这其中的隐情,顾淮之也不想过多打听。
太上皇的出殡那日,顾淮之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那都是当年在云州时的老人,有的辞官有的外放,听到太上皇薨逝的消息后全都连夜赶了回来,就为了送太上皇最后一程。
这是顾淮之在这个世界中第一次送走长辈,心中既悲痛又不安,更是神经质似的天天盯着顾玄,连儿子都放在一边,得了空就去顾玄院子里守着。
气的顾玄差点拿枕头砸他,将他骂了个狗血淋头,“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别说我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就是哪天我真死了,你也别做出这一副天塌下来的憋屈样,看着就让人心里窝火!你给我记住了,你是顾氏未来的家主,以后整个顾氏都由你负责,再敢这么没出息,老夫就算死了也不安生!”
顾淮之挨了一顿骂后反倒舒坦了,见顾玄气得狠了,连忙上前给他顺气,温声安慰他,“您何苦说这些晦气话?气怒伤身,您可得多保重身体。”
“就你这个样子我怎么保重身体?赶紧的,该干嘛干嘛去,别杵在我跟前碍眼!”
顾淮之不放心地看了顾玄一眼,见他发了一通火后精神倒是好了许多,心下微安,仔细给他掖了掖被子,这才转身离开。
当顾淮之一只脚跨出门槛时,身后却又传来了顾玄的声音,“淮儿你记住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慌乱,一定要保持冷静,顾氏的荣辱兴衰都在你的肩上,你万不可行差踏错一步。顾氏传承千年,我们要做的,是维护顾氏的荣耀。愿我顾氏,荣光不朽!”
顾淮之郑重地点头,“我记住了!”
“那就去做你该做的事,你的荣耀之路才刚刚开始。以你之能,他日青史之上,也要单独为你写传。你的荣耀,就是顾氏的荣耀。顾氏未来的家主,好好干吧,看看你能不能为顾氏的荣耀增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顾淮之回头,目光灼灼地望着顾玄,郑重保证:“他日,顾氏一定会以我为荣!”
第130章 办学
忙完科举的事儿后,嘉平帝就将重心放在了顾淮之先前对他说过的基础教育上。
知道嘉平帝决定试着展开蒙学义务教育,顾淮之立即来了精神,刷刷给嘉平帝算了一回账,说蒙学免束脩之事,朝廷往里头填的银子并不会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现在纸张的成本已经降了下来,孩童练字,可以只在课堂上郑重用纸练,回家后用沙盘和树枝代替,节约成本。书籍方面,可以采用循环教材的形式,花销最大的应该算是夫子的束脩。
不过这也好办,朝廷免费办学,给贫家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是多么仁德的政事!
现在还有不少名士大儒在山野间隐居,这帮大佬是真心有士之弘毅品德,要是听闻朝廷免费为贫家子办蒙学,这帮大佬指不定就有几个心一软跑来坐镇当山长了。
思想到了一定的境界,追求的都是超越世俗让心灵获得宁静的事情。看看后世,多少大佬抛却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前去山区支教,还一待就是许多年。
品行高洁的人思想境界都是相通的,顾淮之对免费蒙学日后的发展十分有信心。
嘉平帝都被顾淮之这个大胆的想法给惊呆了,心道这家伙还真敢想,连朕都不敢打那帮大儒的主意,你居然早就盯上他们了。
这操作,简直秀得让人头皮发麻。
重点是,嘉平帝代入大儒们想一想,发现自己要是大儒,听闻朝廷有这样的德政后,肯定也会下山为这帮可怜又幸运的孩子尽一份绵薄之力。
这么一想,顾淮之的想法还十分可行?更熊要的是,哪怕他们最后知晓了这是朝廷有意算计他们,好像也办法气起来?
这操作厉害厉害,让人心甘情愿跳坑还不落一句埋怨,谁听了不得拍着大腿高喊一声妙啊!
嘉平帝彻底服了,拍着顾淮之的肩感慨道:“得阿淮一人,便胜过半朝官员啊!”
顾淮之谦虚地摆手,“陛下言重了,微臣不过是多思索了几天罢了。换成其他老大人,也能想得到。”
“就算他们想得到也不会像你这么直白地告诉朕。”嘉平帝太了解那帮老臣了,吐槽起来十分顺嘴,“他们一个个儿光想着卖关子,说话藏一半露一半,简直能急死个人。还是你好,说话敞亮,痛快!就跟福王一样,跟你们说话,舒服!”
顾淮之的表情有那么一瞬间十分一言难尽,把自己和福王放在一块儿,自己这是该高兴在嘉平帝的心中,自己的地位和深受他信任的福王持平呢,还是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不够深沉,居然让嘉平帝在自己身上看出了和某位憨憨一样的特质?
吐槽归吐槽,事情还是要做的。
免费办蒙学的事儿还没在朝会上正式提出来,君臣二人继续商讨办学步骤,招生范围以及该给夫子的束脩是多少。
等到这一系列的细枝末节的事儿都定下来后,嘉平帝就在朝会上宣布了这个消息,然后就看到朝堂上瞬间炸了锅。武将还好,觉得这跟她们没关系,但听起来是好事儿,就跟着皇帝走呗。
文官这边则不一样了,先是统一口径夸了一波嘉平帝仁德,然后就开始打岔,你一言我一语,挑出了各种免费办学的难处,就指望着嘉平帝收回成命。
这时候就该顾淮之出场了。
御史长篇大论说国库将不堪重负,顾淮之淡定地给他算了笔账,“这几年风调雨顺,朝中无大事,国库现存银九百八十二万三千六百二十七两,每年收的税银除去各位的薪俸后还能有不少盈余,完全可以再养一批蒙学夫子。”
跳出来反对的御史心中直呼失策,淦,怎么又是这货在搞事情?要知道是这货要办免费蒙学,他就该再组织一下语言的。这货可是户部尚书,专门管钱粮,自己这问题可算是撞在他刀尖上了。纯属白给。
但是身为御史,这时候坚决不能怂。这位御史吸了吸气,继续抬杠,“即便国库银子够用,但一下子兴办这么多所蒙学,要怎么说服百姓送孩子来念书?穷苦人家的孩子可不像富庶人家那样娇养,从小就得帮着家里干活,田里地里山里河里都得去。他们去念书,家里少了干活的人不说,还要多出一部分银子用作孩子念书的开销,顾大人怕是不知道这其中的苦楚吧?兴办蒙学开启民智是好事,就怕陛下一番好意,没人领情。”
这话虽然难听,倒也是客观事实。顾淮之早有准备,就等着他这话呢,顺势接话道:“那就先选一个地方开始施行,看看效果,再往其他地方扩散。这个地方不能太穷困,又得有代表性,让其他地方得知这个消息后都能跟着一起做。青州正好合适。”
当初顾淮之在青州轰轰烈烈地搞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个大晋跟着他一起搞基建。青州的变化,经过这些年的传播,那真是山里的老人都知道这段传奇的经历。他们现在都还在学青州模式搞发展呢,日子越过越好,青州在他们心里的地位自然就越来越高。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青州就是大晋的风云人物,不管有什么动静都能让其他地方仔细研究研究。
要是把青州当成免费蒙学试点的地方,不说效果如何,起码话题度和关注度都上来了。更何况,老百姓也不是真傻,念书的好处他们能不知道,青州一直跑在他们前面,现在人家都开始抓下一代,给下一代贫家子改变命运的机会,洗掉腿上的泥当个官老爷,这么好的事儿,咋自己这里就不施行呢?
人的心思总是这么奇怪,大城市的东西都是好的,不管适不适合当地,先慕一波完事儿。
顾淮之要利用的就是老百姓这样纠结的心理,到时候再让基层小吏给他们洗一波脑,入学率怎么也不可能像御史说得那么惨淡。
御史一听到顾淮之提到青州,顿时萎了。青州啊,现在哪个州不羡慕青州呢?顾淮之在那儿六年,为青州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班的刺史也是个敢想敢拼有魄力的,又有顾淮之这个前辈看顾着,现在的青州,早就变成大晋除了京城外最富庶的州了。青州百姓的生活水平更是吊打其他州的百姓。其他富裕的州,是地理位置好,富商多,拉高了整体收入。青州这边,顾淮之当初是带领百姓集体致富,走的路子不一样,两极分化没那么极端。这就出现了青州百姓的普遍水准要高出其他州一大截的效果来。
顾淮之提议将青州作为试点州,还真没毛病。这地方百姓普遍生活水平高,也就意味着百姓家里不缺这么个劳动力。没了这层烦恼,朝廷又免费让孩子念书,这么好的条件,谁家不送孩子去读书那就是傻到没边儿了!
老百姓最是精明不过,这样的便宜不占,就等于自己亏了。这可不行。
和顾淮之互怼的御史也不是傻子,自然也能想到这一层,瞬间就没了脾气,蔫儿吧唧地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身为御史没杠赢人,好气!
有了这么一出,其他人要是还看不出来这是嘉平帝在和顾淮之唱双簧那就是他们傻。看顾淮之那胸有成竹的样儿就知道这小子早就在心里合计了不知道多少次开办免费蒙学的事儿了,嘉平帝也知晓,君臣二人商量好了后才在今天提出来,纯属通知他们一声,根本不接受反对意见。
君臣关系这么好,这就很让人眼气了。但是刚刚跪了一个御史,其他人掂量掂量自己的战斗力,觉得对上了顾淮之也是送菜的,只能憋屈地忍了这份不甘,心里委屈成球。
反对派没了声音,这时候就轮到寒门官员大吹彩虹屁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提议是在照顾寒门子弟,作为既得利者,寒门士子这个时候不团结起来为免费蒙学之事敲锣打鼓大唱颂歌,那就对不住他们能考上进士的智商。
文人骂起人来刻薄得不得了,夸起人来也十分肉麻,那一句句马屁拍得,嘉平帝这个见惯了大场面的皇帝都有点遭不住,暗爽得不得了。
于是,免费蒙学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就像顾淮之提议的那样,先以青州为试点,看看具体效果后才决定要不要全国推广。
第二天的大晋报纸头版头条就是这个大新闻,在读书人中掀起了无数风浪。
青州百姓突然接到了这么大的一个馅饼,一个个欢欣鼓舞,继续感念顾淮之的恩德。
有人当即嚷嚷,“顾使君没忘了我们,就算去了京城当大官,顾使君心里还是惦记着我们呢!你们看,这么一件大好事,别的州都没有,就我们青州有,肯定是顾使君照顾我们!”
“对对对!顾使君,大好官啊!”有人说着还抹了眼泪,“要不是顾使君,咱们哪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那报纸上都说了,先在咱青州试试免费蒙学,看效果再决定要不要在其他州也施行。顾使君选了我们,我们可不能给顾使君丢脸!”
“对对对!现在所有人都盯着青州呢,咱们要是做得不好,那就是给顾使君脸上抹黑!家里有孩子的,只要年纪合适,有一个算一个,赶紧都送去蒙学,别让顾使君失望!”
“是这个理儿!我家刚好有两个臭小子,回头就送去蒙学,让夫子好好管教管教!家里那点活,我和我婆娘再辛苦点,也没什么!”
“就是,说不准孩子们还真有念书的天分,到时候跳出农门当了官老爷,那多威风!”
青州百姓淳朴直爽,虽然不清楚顾淮之提出免费办学背负了多少压力,也不知道他们这次的试点结果会直接影响顾淮之的声望和风评,毕竟顾淮之这些年太出众,没办过一件不靠谱的事。这次顾淮之要是栽个跟头,没准不少人心里都会暗爽。而在顾淮之这个位置,他成功的次数太多,只有败上这么一次,就会有无数的闲言碎语和弹劾等着他。
青州的百姓不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绕,却用最直白的方式支持着他们这个前任父母官。青州这一年的蒙童入学数据,十分好看。
顾淮之拿到这份入学率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数据,笑得十分欣慰。
能有这么漂亮的入学率,青州百姓现在的生活绝对不差。自己那六年,没白在青州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