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池接到这个任务,心里竟然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臣领命,臣定然不负陛下厚望!”
“这关西商贸司的筹建,本来是俭王去最合适,可俭王妃如今身怀有孕,俭王长期离家怕是会不放心。那就由,裘爱卿来负责总领。”
赵俭的岳父裘严正出列领命,“臣领命,臣定然竭尽所能,筹建好关西商贸司!”
商贸司的筹建,不是小事,虽已确定下了总领之人,却也还要做许多准备的。
第152章
在二月初五的早朝上,关于筹建关西和南海商贸司的总领之人,贞文帝已经下过口谕。
不过第二天上午,又有宣旨太监捧着圣旨来到户部衙门,再次向黎池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户部郎中黎池,聪敏善行,夙日勤恳,乃可托付公务之臣。今钦命尔为南海商贸司代监督,总领南海商贸司筹建之事,望卿不负使命。钦此!”
黎池领了旨,接过奉天诰命圣旨箱,将圣旨妥善放进去。以后去到两广省了,若有官员不配合,或怀疑他的身份真实性,他就拿出这道圣旨,用来威慑不服的官员,或证明自己的身份。
这次来宣旨的是熟人李公公,宣完旨之后,还与黎池闲唠了两句。“黎大人可知,与大人同行并协助您的副手,也已经定下了?”
不管是以护卫协助之名、行制衡监视之实,还是真的只是纯粹地协助,总之是会有一个副手的。黎池对此早已有所预料,“哦?不知是哪位大人?”
张公公一扬拂尘,笑眯眯答道:“这位大人啊,之前已经与您共事过两次,就是桓茗桓护卫了。”
黎池脸上露出喜色来,“竟是桓大人?先前与桓大人共事时,就感到非常愉快,如今又与他一起南下,实在是好极了!”
桓茗乃是帝师桓太傅之孙,桓太傅如今致仕在家,所以皇帝或许是想提拔一下桓茗。毕竟御前带刀护卫,大都是护卫在皇帝身前身后,能够出京办事、积累实绩的,可以说很少了。
之后黎池又与李公公闲聊了几句,知道此行桓茗会带领一百御林军,一路协助并护卫他。去桓府宣旨的太监,与李公公是前后脚出发的,这事已然是板上钉钉了。
按理说,现在已经定下黎池为总领之人,又定下副手为桓茗,似乎收拾收拾行礼,就可以出京、南下两广了?
筹建南海商贸司这事,与黎池前两次出差平鲁灭黑山之火,以及以特使身份与瀚海国‘会晤‘这两件事,大不相同!没有准备,就急吼吼地收拾行李出京南下,是不可取的。
黎池打算先不忙动身,等在京城里做好万全准备了,再南下也不迟。
……
黎池所做的准备,就是撰写一份详尽的项目计划书,名为《筹建南海商贸司之计划书》。
黎池借鉴了前世现代企业中项目计划书的格式,主要写了商贸司的选址,建筑的建造,司内官员的定编定岗,建成后的运行机制,以及商税的征收相关。
南海商贸司的选址,黎池选在了羊城府的羊城。根据他两世记忆的对比,发现羊城即为广州,在与现在相差百来年的时间点上,那个地方正有着‘广州十三行‘,还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说法。
因此,商贸司选址在羊城,可以说是有成功经验的。
黎池的计划书里,商贸司中的建筑,主要有官员办公的官署,商品贸易的商馆区,供海外洋商居住的夷馆区,以及配套的天主教堂等设施。
考虑到沿海的台风灾害,必然是不能盖瓦房的,否则台风一来,就掀光了屋顶。于是黎池决定,商贸司中的建筑,可建成一层或两层高的水泥平房。
随后,黎池就画出了建筑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甚至用了彩墨,将效果图也画了出来!
还别说,出来的效果图还很有感觉,黎池美滋滋地欣赏过一番后,对自己的画技表示欣慰!
商贸司的司内官员编制,黎池倒是没费什么心思。因为在皇帝给黎池的任命圣旨中,提到‘南海商贸司代监督‘,去掉其中的‘代‘字,也就是商贸司的头把手了。
在“南海商贸司监督”之下的,不过是配置一些不入流的吏员而已。而且在人员配置方面,不用事先就定死了,可以在运行起来之后,再酌情增减。
这一份计划书,黎池在兼顾户部公务之余,花了十天时间才做完,然后就递交了上去。
二月十五这天,早朝结束之后,贞文帝让黎池留下议事。“和周,你留下来。”
朝臣尽已散去,黎池被带到了皇帝平日里读书的地方——南书房。
南书房是皇帝读书的地方,翰林院的侍读和侍讲,理应就是在南书房当值,随侍在皇帝左右﹐备顾问﹑谈经史﹑论诗文,或者代皇帝撰拟圣旨。
可是说起来,黎池任翰林院侍讲的那一年多时间里,竟然没到南书房来当值过。不仅是黎池没来过,唐翰林和钱翰林也没来过。
从皇帝平日的言行来看,他并非不学无术,反而是腹有诗书、胸中有丘壑。不过这或许是皇帝私人习惯,他大概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看。
黎池心里想着一些有的没的,可这并不耽搁他一心二用,恭谨地向皇帝见了礼。“臣黎池,叩见陛下。”
贞文帝抬抬手,示意黎池起来,然后眼皮也没抬一下,又赐了座:“你先坐着。”
黎池依言坐下,安静地等着。
贞文帝手上正在翻阅的,就是黎池昨天递上来的计划书。因为计划书里涉及到画图,纸张篇幅相应地需要大一些,因此黎池在裁剪纸张时,只将一张宣纸对半裁了,然后就直接拿来用。
所以,皇帝手中正翻阅的计划书,不同于巴掌大小的奏折,也不同于一般书册,看着还有点奇特。
“张忠,沏两杯茶来。”贞文帝将计划书翻看完之后,对随侍的太监总管张忠吩咐道。
“和周啊……”
黎池的上半身,向皇帝的方向微微前倾,回答到:“陛下,臣在。”
贞文帝掀起眼皮,就那样看着黎池,“你莫不是,真乃文曲星君转世下凡?”
黎池眨巴眨巴眼,神态疑惑状,“陛下何出此言?臣虽是二月初三出生,可是这普天之下,在这一天出生的人,不知凡几。臣也没觉着身上有甚神异之处,脑子里也没有在天上做文曲神君时的场景,想来臣并不是文曲星君转世下凡?”
黎池不是文曲星君转世下凡,而是后世之人穿越而来。
贞文帝也就随口那么一感叹,并没有继续回答黎池的疑问,转而夸赞道:“你这计划书,做得极好。”
“臣谢过陛下夸奖。”
此时张忠也端了两杯茶进来,一杯是用明黄盘龙绕杯的御用茶盏盛着,另一杯则是用宫廷常用的青瓷茶盏盛着。
张忠此人,人精似的。又如何会不知道,这两杯茶,一杯是皇帝要饮用的,另一杯则是赐给黎池的。
张忠将皇帝的茶奉上之后,贞文帝果然发话:“这杯茶给黎和周。”
黎池赶忙倾身作揖,向皇帝道谢:“臣谢陛赐茶。”
“喝茶,朕待会儿要问你话,恐怕你到时回话,会说得口干呢。”
黎池心中有数,皇帝将他叫来南书房,定然是要就计划书的内容,来问他话呢。“是,陛下。”
两人又喝了两口茶,贞文帝才放下茶盏,问:“商贸司的选址、建筑建造和内部定编,倒是一目了然,预想的效果图也不错,没想到你还有这两分画技呢。不过这建成之后的运行机制,你再说一说?”
黎池并不认为,皇帝是没有看懂他计划书中‘运行机制‘这一点,因为他写得非常详细易懂。不过,这就好比后世工作总结,明明总结书中写得非常详细、图文并茂,非常容易看懂,但上司或老板就是要你做演示文稿,然后演讲汇报。
皇帝作为上司兼老板,大概也是一样的,不耐烦去看那么多阐释性的文字,所以就叫了他来讲解。
“回陛下,商贸司建成之后,就要开始运转了。但这运转,必然不是场地一建成,就大开海关放洋商夷人进来,不加管束与引导,就任其与大燕商人做生意。若是这样杂乱无序,必然滋生事端,与开商路的初衷不符。”
“因此,臣就想了几种贸易方式,来约束我大燕商人与夷人洋商。即是承商制、保商制、总商制和揽商制多举并行,以约束夷人洋商,再以‘公商制’来规范市价。”
其实这个运行机制,并不是完全由黎池想出来的。黎池前世在高中历史课上,学到‘闭关锁国‘知识板块时,‘广州十三行‘就以黑体小字的拓展资料的方式,出现在课本上。黎池觉得有趣,看过几遍,现在模模糊糊还能记得一些。
而这运行机制,就是参照的‘广州十三行‘的。
“承商制,即由大燕商人承揽洋货,不让或许心怀不轨的洋商,到大燕内陆来叫卖。保商制,即大燕商人负责洋商在大燕的所有行为。总商制,则是从我大燕商人之中,选出合适的,负责率众商与洋商交易。而揽商制,则是指大燕商人包揽交易中的所有环节。至于选择以上哪一种贸易往来形式,全看商人自己。”
其实说到底,就是约束洋商,实现税收。
“而公商制,则是由贸易司官员和大燕商人,共同组成商会,共同商讨并规范市价,把握议价权,以免发生囤积居奇等诸多乱象。”
第153章
在黎池解释运行机制的时候,贞文帝坐在龙案后安静地听着,一圈一圈地转着手上的扳指,呈若有所思状。
贞文帝做了这二十多年皇帝,心术早已修炼得至臻化境。因此从黎池的话里行间,并不难听出其言下深意……
什么承商制、保商制等多种贸易方式,任君挑选?不过是从多角度约束洋商,将其拘于商贸司之中,防止洋商以经商之名,在大燕游走乱窜,扰乱大燕民间的经济和治安。
而公商制中的商会,选定合适商人加入,这其中‘合适‘一词,就大有文章可做。且规定商会中要有商贸司官员,这又从另一方面确保了,可将海上商贸框定在一个有序的框架中。
“……至于商税的征收。”黎池说得口干了,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才继续说:“考虑到商人们运输不易,臣定下了两种征收额度。如:本朝卖出的瓷器和丝绸等,以及洋商卖进的价格昂贵的奢侈物,则是‘十取二‘。若是价格一般的平常之物,则‘十取一‘。”
贞文帝又想到,之前定下的种种运行机制,竟是刚好确保了商税的征收……
所以这黎和周谋算的,并不止海外蛮邦或许会传入的‘有用事务‘,还有从商人那里征来的税银。
“和周,你觉得若是商贸司完全运行之后,每年能征上多少税银?”
有关这一点,黎池参照前世‘广州十三行‘,做过估算,“回陛下,臣约莫估算过,可能在五十万两至一百万两白银之间。不过刚开始几年,或许会少一些。”
贞文帝虽心中已有猜想,却还是没想到黎池会说出这样一个数字来。“皇宫并皇室一年的花销用度,也就只有三四十万两啊……”
黎池闻言,想起前世历史中清皇室的奢侈用度,真心实意地夸了一句,“陛下体恤血汗不易,奉行用度节俭,是天下之福。”
贞文帝没再多说,拿起一旁的御宝,‘啪‘地一声,盖到计划书上!然后将盖好御宝的计划书递给黎池,“就按照你这计划书上写的去做。”
黎池赶忙站起身,凑上前去,从皇帝手上接过计划书,“是,陛下,臣定然按照这计划书上的好好做!”
没曾想,这递上去的计划书,又回到了他手中,而且上面还多出来一个御印。这样转了一圈,他的计划书就成了特殊的‘圣旨‘啊!
以后南下筹建时,若当地官员有异议或消极怠工等,就将这盖了御宝的计划书拿出来,敢不照办?
事情已经说完,贞文帝又留黎池在宫里吃过午饭后,才让他退下。
黎池走后,贞文帝随手拿了一本奏折翻阅起来。是模仿黎和周‘有事说事‘简练之风的奏折,只是到底没模仿到位,依旧写得啰里啰嗦的。
“张忠,你说那黎和周的心眼是怎么长的?这商贸司还没开建,他怎么就能料想到那么远的事呢?并且种种措施也已经拿出来,真是滴水不漏呢……”
张忠一边指挥着小太监将茶杯收下去,一边回答到:“回陛下,老奴虽不知黎大人的心眼是怎样长的,可是却也知道,黎大人那心眼长的方向,定然是向着陛下您这边的。”
贞文帝自诩御下用人之术,是修炼得不错了的。对于张忠的话,他虽嘴上没有说,其实心里也是赞同的。
“黎和周这样的人……幸好他是一个德行好、懂感恩的,若是一个冷心肠、养不熟的……”
张忠明白皇帝的未尽之言。黎和周这样多智近妖的人,若是一个冷心肠、养不熟的,就一定要小心提防着。
因为那样的人,‘施恩‘这一招不管用,那即使施恩再多,也可能会被反噬,所以只能提防和挟制着。那样的人,是不敢放心大胆地用的。
幸好,那黎和周虽也不缺手段,但心里还是有一股暖和气儿的,也知道感恩。“说起来,俭王于黎和周,似乎有救命之恩?”
张忠是知晓皇帝几分心思的。就比如,虽然近来皇帝对另两位冒出头的皇子,给了他们不少关注,这样对俭王的宠爱似乎就被分薄了。可是其实皇帝中意的人选,从未变过。
“是呢,黎大人考乡试时,不慎风寒侵体,俭王殿下给了黎大人一条锦被,这才救回了黎大人。”张忠顿了顿,又接着说到:
“还有之前黎大人护送瀚海使团回国时,家中幼女病得凶险,最后还是求了俭王府的太医,才救回来的。不过两人本就是少年挚友,情谊自然要深厚些。”
两个人是少年挚友,俭王又对黎和周有救命之恩,黎和周又是一个养得熟的。那么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很牢固了……
因此,黎和周这人,就不用刻意冷落或贬谪,以便到时俭王有施恩的余地。
贞文帝沉思片刻,对张忠吩咐道:“让内阁草拟三道给两广的圣旨,言是对黎池所要求的事,尽量酌情给予方便。圣旨写好之后,先不必忙着发下去,到时让黎池带去给他们就是了。你再去户部传一道口谕,黎池南下时,两广清吏司的公务,就由主事易杨秀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