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综合其它 > 国家制造 > 国家制造 第145节
  陈院士为国贡献时,他还在学校里读书呢,如果陈院士现在说要带研究生,他都想去报读。宋冀宁能成为他的学生,一定是在苏联学到了不得了的技术。
  不过并非每个人都高兴看到这两对师生。
  李院士和陈院士是国内著名科学家,名字被写进教科书从小就让学生膜拜的那种。由于专注科研,两人自十多年前就不再带研究生了,众研究员尽管遗憾,但也能理解。
  然而,突然之间,没有任何征兆,李泽业和陈春煜两位院士居然又带学生了?
  带的还是两个默默无闻,在科研界完全没有任何建树的新人?!
  ——在发现两位院士的学生是季椽和宋冀宁后,不少研究员便调查了他们的资料。
  当然,不是身世财产这类资料,而是他们的学术论文。
  季椽和宋冀宁在高中至大学期间,发表了不少论文,但那时候显得优秀的论文,在经历过这几年的科技发展后,已经显得技术平平。在国内科研圈两人倒略有点名声,连续三届全国机器人大赛冠军,中科院看好的未来科技人才——仅此而已,高中比赛冠军算什么科研成就?
  不,什么都不是!
  所以两位院士到底为什么看中季椽和宋冀宁?
  在季椽和宋冀宁的学术资料被查阅之后,所有科研人员都心情复杂。
  以大学生的角度而言,这两人确实优秀,初入大学就能在科研杂志上发表论文。如果要招研究生,他们也会选择这样的学生。
  但那仅限于普通学院的研究生,仅凭大学那种水平的论文,他们要当国家级院士的学生,就不够资格了。
  因此很多人存了较量之心,想知道这两个在国内学术界默默无闻的新人,是凭什么得到国家级院士青睐的。
  季椽对身边突然热烈起来的打量无动于衷,他早就习惯了。
  前世的老师选择他当学生时,季椽就经常沐浴在各种复杂的目光下。
  尽管老师没能达到李院士的科研成就,但也已经极为瞩目,而且他还很年轻,有军方全力支持的背景,前途无量,不知道多少人想成为他的学生。
  而且那些人更年轻,同时也更功利和急躁,对待季椽直白又粗暴,实实在在非常不友好。
  现在这里的科研人员,对他们最大的恶意也不过是:“为什么半球空间发射功率在衰减,你们安装时有没有好好检查?”
  季椽:“衰减是因为扩展源超过幅照度,导致光谱幅射减弱,稍微调整一下波长就好。你们应该去找负责红外散射的小组,而不是找我们!”
  这种程度说是为难,不如说是对他们的考较,想看看他们的知识水平,他们回答后,对方便会停止,不会做任何小动作。或许也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安装导弹,没人敢在这里搞小动作,季椽觉得挺轻松的,科研会上的辩论比这激烈多了。
  宋冀宁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如季椽一般,轻松解决了。
  两人以实力让非议者闭上嘴,对他们的议论也从质疑转变为肯定,认为他们的学识和能力的确配得上成为院士的学生。
  这其中的暗潮汹涌,李院士和陈院士两位导师自然清楚。
  第二核武的研究才刚刚成功,暂时还不适合对外公布两人的科研成就,会遭到某些质疑也不奇怪。不过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值得在意的大事,果然,季椽和宋冀宁轻松凭实力将质疑者全部碾压。
  两人也同样认为这不是什么值得在意的大事,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碰到挑衅的直接用学识怼回去,至于这些人事后是佩服或是嫉妒,他们都无所谓。
  研究和学习,以及对方,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
  两位导师出马,整个研究团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快便解决了,季椽和宋冀宁从中又学到许多。
  李院士问季椽:“看懂了吗?”
  季椽点头:“懂了。”
  李院士很满意他的通透,笑着说出严苛的话:“回去帮我写份报告,顺便你自己写几篇论文,学到多少写多少。”
  在学术界,还是以论文和学术成就看人,他要开始给季椽在学术界扩展名声了。
  第203章 论文发表
  随着《新型惯性技术的发展》、《导弹集群协同作战概念研究》、《高超声速武器的发展与应用》、《空基反导系统发展概述》、《多模复合寻的制导技术现状》等论文相继在《空军工程报》、《数字军工》、《舰船电子工程》、《飞航导弹》等国家核心军工杂志发表,季椽的大名终于在国内科研界广为人知。同时他为李院士学生的身份也广为传播。
  但此时已经没人敢再说什么嫉妒之言,这些论文的研究水平不能说高于国际技术,但在国内已算顶尖,并且更深入、系统、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解说了当前国内军工业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可以说给不少处于瓶颈期的军武研究工程带来新思路,足以让人服气的夸一声“名师出高徒”了。
  这些是季椽跟随李院士学习之后,再结合自己前世的学识而写出来的。他私心在论文里阐述了未来部份军武的研究方向,连李院士看了都惊叹连连,认为季椽的设想非常具有可行性。
  季椽不好意思受夸奖,虽然论文是他写的,但他认为这些赞赏该归功于未来几十年做出贡献的那些许许多多科研者,他不过是个总结者罢了。只是他也说不清该去感谢谁,只能对导师道:“这些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是与其实研究员交流时看到、听到,以及受到的启发,都是大家教我的。”
  “擅于思考,总结,这也是属于你的能力。”李院士开导季椽:“而且你还年轻,比起论文里写写的内容,我认为你更有希望直接去实现它!”
  这负担太重了!
  季椽可没有因为自己是重生的,就觉得自己能负担得起华国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发展。说他现在的学识,连李院士的一半都不到,他只不过胜在知道点未来科技罢了。
  不过回顾过往,自重生以来,他其实也多少有改变了一点华国的科技水平。
  比国际更早在青少年间普及的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经过几年的发展及外媒报道,已经变成整个亚洲区的比赛,再过几年发展成美欧也竞相参与的比赛不是梦。
  比美帝更早研发出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在苏联解体时带回了苏联流散的科学家和技术,重要的是比美帝更早研发出第二核武:非核电磁脉冲武器,强势的以武力震撼威慑国际。
  明明感觉只是一直在读书,在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而已,没想到居然做成了很多事。
  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不知不觉回到住处,宋冀宁正在卧室里看书,见季椽回来,关心的上前询问:“缘缘,怎么了?一脸凝重?”
  季椽抬头看他。
  对了,最初只是想让小宋哥不要去当小混混,不要走上前世的悲剧。后来又怕他成为街头小贩,拉着他研究收音机,喜欢上物理,再后来,读高中,考大学,一步步走到比前世更高的成就。
  某方面来说,他成就了现在的小宋哥。
  现在的小宋哥也成就了他。
  宋冀宁俯身,摸摸季椽额头:“累了吗?”
  季椽摇头,微笑:“小宋哥,你的论文怎么样了?”
  “嗯,都发表了。”宋冀宁递给季椽几本杂志:“我还看到你的了。”
  得知季椽在写论文之后,宋冀宁的导师陈院士也让他发表几篇论文,几乎和季椽是同一时间发表。论文分别刊登在《飞航导弹》《数字军工》《国防科技》上,仍旧主研军工,因此和季椽所发表的杂志基本相同。
  季椽看了看,眼睛一亮:“脉冲震爆技术?小宋哥你现在跟陈院士已经学到这项技术了吗?”
  季椽没有学过这项技术,但多少懂一点,脉冲震爆技术被运用于发动机,并最后投入到航空宇航推进的研究中。后世介绍载人航空时曾经提到过这项技术,但季椽不记得是哪年研究成功的了。
  “嗯,老师最近的研究项目与这有关,自从非核电磁脉冲的研究结束后,他就一直想再研究出一种脉冲武器。”说到武器,宋冀宁兴致勃勃:“看着吧缘缘,我们打算再研制出第三第四核武,到时绝对能威慑世界,让那些国家不敢再指手划脚。”
  “哦……”季椽看着两眼放光的小宋哥,不忍心告诉他,这项技术是属于航空航天的。
  不过用于载人航空和宇宙空间站也足以威慑世界啦,嘛,反正差不多,就由着他们幻想吧!
  其实除了这几篇论文外,季椽和宋冀宁私下里还分别写过几篇论文。是在研究院做研究时,为了记录实验资料而写的。
  一开始只是《虚阴极现象的物理解释》、《虚阴极的单电荷层模型》、《同轴虚阴极震荡器的数字模拟》等等,随着研究越深入,写得也越深入了。《中磁通压缩发生器的动态电感分析》、《电磁内爆型脉冲压缩研究》、《磁通压缩发生器回路暂态分析》,核心研究都写出来了。
  写归写,两人却知道这些技术不能外传,只是交给各自的导师看过,然后被两位导师收走了。
  “等到能发表的时代,我会帮你们发表的。”
  两位导师如此说,季椽和宋冀宁也只能等着。
  季椽回忆了一下电磁脉冲武器的历史进程,从60年代开始研制,至90年代获得高速发展,后普及至世界主要国家,技术不再成为秘密,差不多到2000年。
  少说也要等五年。
  嗯,不过也没什么,他们写论文只是研究到一定进度,习惯性的做总结罢了,并不是非要发表不可,没有就没有吧!
  这次电磁脉冲实验结束后,他们已经拿到第二枚国家极勋章了!
  荣誉够多了。
  在季椽两人的论文相继发表时,南海的导弹实验也成功结束。在试射之后,就是数据记录以及军方武器更换的评估等事项了,这些工作与季椽和宋冀宁无关,是属于军方内部资料,两人的导师也不参与,确定工作完成后,他们就带着学生乘军机离开了。
  临行前,宋冀宁与钟涛教授约好一个月后前往他那里帮忙的承诺。
  这是在发表论文后,取得陈院士同意的。因为陈院士打算在忙碌那么多年之后,给自己放个长假,所以给宋冀宁也放了个假。他只能利用这段假期去履行过去欠下的劳动债务。
  季椽也得到了同样的假期,两人都做好了一起回家的规划。导师也答应南海回来后就给他们放假,谁知刚回到研究院,两位导师就接到了来自中科院的军工研讨会邀请函。
  军工科研界的发展和过渡向来很平稳,进入需要严格的考核和政审,不管是留学归来还是博士毕业,进入军工部门后,部要跟在师父身后学习,之后才会慢慢过渡的将职务交给年轻人。
  所以尽管国内军工研究员很多,圈子却显得很窄,哪个部门有什么人,新进了哪个徒弟之类的,大家都差不多知道一些。
  唯独突然出现的季椽和宋冀宁。
  完不知道这两人是哪来的,以前完没听过声响,突然之间就发表了好几篇高科技论文。其技术涉及面之广,科技含量之高,内容深度之渊,实在是令人瞩目。
  当发现他们的导师分别是李院士和陈院士时,军工科研界更加沸腾了。
  这两位十多年没收过学生的老科学家,前几年突然消失无踪,再现身时居然分别收了两名弟子,如何让人不好奇?
  李院士和陈院士本来就打算在科研界给学生扩展一条名望的道路,此时接到邀请函,自然不会拒绝。
  于是正在收拾行李的季椽和宋冀宁被迫停下,再度登上前往a市的专机。
  第204章 站稳脚跟
  在飞机上,李院士问季椽:“如果现在让你在研讨会上进行一项研究发表,你有吗?”
  季椽问:“是哪个项目的研究?可以公布哪些技术?需要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没有任何迟疑。
  尽管这项研讨会来得突然,季椽目前也没有任何待发表的论文,但参与过那么多场研究,现在的季椽可以自豪的说,他只怕自己公布的技术超过国家警戒线,而不怕自己没有能发布的研究。
  他刚带季椽不久,并没能教他太多技术,所以也不要求季椽必须在研讨会上如何出彩。但季椽跟着他前就已经非常优秀,所以他也给他充份的发挥空间。
  如果季椽没有能在研讨坐上发表的研究,他就只是单纯将学生介绍入军工科研的圈子;而假如季椽有,那么他就用老院士的身份,给季椽拿下一个发表名额。
  要知道,研讨会上的研究发表,可不是谁都能上的,不仅要有足够的身份和科研成果,其发表的论文水准也不能低。不仅如此,最难的是还要面对在场众多学者的质疑,一旦辩论不过,研究水平遭到质疑,很有可能从此身败名裂。但若是得到认同,自然便声名远播,在科研圈里立稳了根。
  这些结果可不只是为名气,更关系到向国家申请研究经费的生存问题。
  虽然现在季椽只是跟在李院士身后学习,研究经费不需他操心,但将来他出师后独自开展研究项目时,在科研界累积的成果和名声才能让他轻松获得研究经费,而不需要汲汲营营,到处跑关系找门路。
  另一边的宋冀宁是直接被导师要求上台发表一项研究,陈院士很相信自己看中的这名学生,直接对他说:“不要藏私,拿出你的真本事来,要对得起你在苏联的留学生活。”
  他们至今都以为季椽和宋冀宁的所学源自苏联留学时期,倒是让两人省了很多解释的麻烦。
  下机后有专车来接,入住的酒店也是主办方安排好的,在这期间李院士和陈院士把季椽两人留在酒店里写论文,他们自己出门会友,回来时便告之已经拿到研讨会上的发表名额。
  季椽和宋冀宁也已经讨论好要写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