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霸天书 > 穿越重生 > 葬明 > 第369节
  所以王承平审时度势,率军缀在李自成的大军后面,忽左忽右瞅准机会便猛扑上去对大顺军狠咬一口,一番屠杀之后,在李自成派兵围上来之前立即遁走,充分的利用他们骑兵的优势,打的李自成是苦不堪言。
  几次李自成都受不了这种气,想要停下来将王承平这支骑兵给彻底吃掉,但是王承平始终都不给他这个机会,一触即走只采取游击战术,不停的对李自成大军进行袭扰,搞得李自成是怒不可遏,但是却又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
  从西安府到汉中四百多里的路程,王承平居然率部硬是干掉了大顺军四万多人马,等李自成跑到汉中的时候,仅剩下了不到七万人马,三十多万大顺军,短短两三个月时间,便被大中征西大军给吃掉了一大半还要多。
  李自成逃到汉中之后,真是欲哭无泪,原来他之所以敢和大中军叫板,主要还是错以为以他的兵力,虽然不见得能打得败大中军,但是以为大中军如果不齐集个十几万大军,恐怕也不太容易收拾他。
  以他在开战之前的看法,即便是他麾下的兵将再不济,怎么也能拖个一年两年时间,这段时间可以让他喘口气,搞不好还有回天的机会。
  但是他还是太高估他麾下兵马的实力了,而且肖天健根本就没把他怎么放在眼里,仅仅是调用了山西河南以及陕北一带的区区五万大中军,肖天健本人也没有御驾亲征,只是将对他大顺进剿之事,交给了麾下的大将阎重喜、刘宝、王承平来办,这些大中悍将,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便将他生生逼出了西安府,让他李自成再一次成了丧家之犬,三十万大顺军转瞬之间,如同滚汤泼雪一般,二十多万兵马就这么毁在了这些大中军兵锋之下,这一下他李自成知道了肖天健为何不肯答应他划地而治的要求了。
  如若是他的话,他也不会答应这样的条件,大中军果真是太厉害了,等到了汉中之后,李自成才知道,他跑到汉中,其实也是个错误,汉中虽然是他的所谓“龙兴”之地,被他经营了三年之久,但是随着五月间他派高一功袭击郧阳,想要冲入湖广失败之后,他所谓的“龙兴”之地汉中,便遭到了驻守四川的大中军的彻底破坏。
  原本他在汉中囤积的粮草,五月末的时候,被大中朝大将李栓柱,派兵一把火烧掉了大半,就连一些打造兵器的工坊,也被破坏,那些他好不容易搜罗起来的工匠,要么被杀要么就被大中军掳去,留给李自成的汉中一带的基础,业已被大中军破坏殆尽。
  虽然现在他仅剩下了七万兵马,但是对于汉中来说,还是太多了,以汉中日下的物力,还是无法养活这么多兵马。
  盘点了一下老本之后,李自成不仅有些绝望,但是他还是不肯认输,在他看来,虽然现如今战事不容乐观,可是比起当年他起兵造反的时候,他的本钱还是不少的,毕竟他还有七万兵马,只要稍事喘息之后,他还是有复振的可能的。
  于是他在和诸将商议之后,再一次做出决定,朝四川进兵,争取能夺取四川,那样的话,他依托着四川山高路险的优势,还是有资本和大中朝继续为敌下去的。
  商议之后,李自成立即派出刘宗敏,在这七万兵马之中,挑选出了一万精兵,再一次朝着利州方向出发,希望刘宗敏能先行为他打通利州,使得他可以在大中军追来之前,能领兵攻入四川,然后在四川和大中军继续抗衡。
  于是刘宗敏立即带上了刘体纯,点齐了一万兵马,全部都是一些生活在山区,善于在山区作战的兵将,立即从汉中杀向了利州。
  (今天奉上一个五千字大章!呵呵!另外今天牙床要拆线了!心中这个惴惴不安呀!到现在伤口还疼的要死!)
  第一百三十六章 国债
  大年三十晚上,整个南京城内开始鞭炮齐鸣,在南京城钟鼓楼上,响起了一阵悠扬的钟声,随着钟声的响起,在钟声之中大中朝终于送走了他们立国之后的天元元年。
  虽然眼下南方尚未归服,陕西大中军还在和大顺军厮杀,可是南京城之中,却已经是一片祥和之色。
  大中朝的建立,加上大中军的行动,彻底摧垮了南直隶的明朝势力,将许多根深蒂固的家族,连根拔起,并且在无数大中朝官员以及兵将的努力之下,迅速的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肖天健也为了答谢那些为了大中朝忙前忙后的文臣武将们,特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在宫中设宴,宴请朝中诸臣同乐一下。
  席间肖天健也放开了心怀,请出了三个皇妃作陪,和诸臣推杯换盏痛饮了一场,时间真的如同白驹过隙一般,眨眼间他回到南京城便已经三个多月的时间了,随着他的还朝,大中朝也开始频繁的调整了起来。
  原本仅仅是搭建起来的框架,在这几个月间,被迅速的完善了起来,一批批经过选拔和考察之后的官员,开始走上了他们的岗位,为大中朝的振兴效力。
  这些官员之中,既有一些是前朝旧吏,也有一些是通过科考选拔出来的新秀,更有一些之前并未在大明朝当官,但是却在民间声誉甚隆的贤士,随着大中朝的崛起,这些人纷纷被肖天健启用,充实到了各地为官。
  虽然这次大宴群臣规模不小,但是却还是有不少大中朝的功臣并未能赶上参加这次大宴,其中军中诸位大将,像阎重喜、罗立、刘宝、石冉、罗汝才、李栓柱、王承平、刁正、李凌风、赵卫国……等等大将眼下都因为军务在身,正在各地驻守,另外还有像卢象升这样的重臣,也需要在各地主持政务,所以不可能都赶到南京城参加这次肖天健的大宴群臣,能参加大宴的也仅仅是一些留在南京朝中的大臣和武官。
  说起来是一场大宴,但是肖天健再一次表现出了他的吝啬,在宫中所置办的酒宴,菜品并不算多,而且都是一些常见食材,虽然有些山珍海味,但是也仅仅是普通之物,好歹这些菜肴经过名厨的调理之后,味道尚算是可口,要不然的话真就会被人鄙视了。
  不过肖天健在大宴之前,也说过了,大中朝新立不久,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到处都是要花钱用钱的地方,不管是他还是诸臣,都要勤俭持家,不得铺张浪费,更不能骄奢淫yi,毕竟现在大中朝还有无数百姓,连果腹之物都没有,他们这些执掌国家之人,便无理由太过享乐。
  所以大宴之上,也没有什么丝竹歌舞助兴之类的东西,主要仅是君臣之间以及大臣之间的闲聊罢了。
  虽然这次大宴很是简朴,但是气氛却相当不错,诸臣对于肖天健这个皇上,登基之后,却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始终还保持着清醒状态,称帝之后,既不选秀入宫,也不铺张浪费,极尽可能的省着花钱,作为这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大臣们,他们自然理解肖天健的这种吝啬,所以潜移默化之下,大中朝这些文臣武将们,自然也就跟着肖天健,不再追求奢华,对于这样的酒宴,所以也没有什么意见。
  肖天健也没有端着皇帝的架子,而是坐在上首位置,频频对着诸臣举杯,一边喝酒,一边谈及一些国家大事,所以说是一场年夜宴,其实说白了,更像是对大中朝立国这一年来的总结大会。
  北方现如今已经基本上平定下来,在南方的物资调运之下,再加上边关一带有精兵驻守,暂时不用担心建奴以及蒙古人破关入寇,所以北方的粮荒逐渐的正在得到缓解,一些南下逃难的百姓,在得知北方平定之后,业已开始在各地官府的引导下,逐步的返回北方,利用这个冬季,做好开春之后复耕农田的准备。
  大批散布在各地的流贼以及兵匪,在各地大中军的打击之下,要么灰飞烟灭,要么便向各地大中官府缴械投降,接受安置,虽然短时间之内还不能彻底解决这些事情,但是肖天健也相信,在随后一年之中,基本上可以将这种混乱结束。
  老百姓的恢复能力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提供可供他们生存的土地,他们便会焕发出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恢复生产之中,再加上兵祸连连,以至于许多地方的人口都出现了大减,还有大中军几乎将那些大明的权贵以及勋戚皇亲国戚们连根拔起,原本被这些特权阶层大量侵占的土地,被大中朝收回,所以安置流民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大量的土地,被大中朝各地官府,以赏功的名义,分发给了有功将士,让其家人耕种,同时大批土地以或租或售的方式,限量分配给无地的民众,即便是民众无钱购买或者租种土地,大中朝户部也下文,令各地官府可以用贷款的方式,将土地卖给民众,将土地分派给民众,这样的话土地便可以回到普通百姓手中,但是以贷款卖土地的民众,则需要付出相对较低的利息,同时未来几年间,拿到土地的百姓,还要分批偿还贷款,让大中朝今后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里,不断的收回大量的资金本金还有额外的利息,在大中朝最初三十年之内,通过土地买卖,可以有一个相当稳定了收入,远比单靠财政收入要多的多,这也为大中朝最初发展的几十年时间,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是肖天健下旨,取消了土地特权,以摊丁入亩以及一条鞭法的形式,取消了所有阶层有关土地的特权,不管是谁,哪怕是今后的大中皇族,只要占据农田,便也需要按照税制,向官府缴纳田赋。
  另外肖天健在和诸臣商议之后,为了避免以后还出现大量的土地兼并的情况,还力排众议,下旨推出了一个新法,那就是限制土地兼并,避免出现超大的地主阶层,将土地拥有量分成了几个等级,凡是拥有土地五百亩之内的人家,可按照正常的税赋缴纳田赋,五百亩以上到一千亩土地的人家,要额外缴纳一笔税赋,但是超过一千亩土地的人家,便要缴纳更重的税赋。
  如此一来,经过计算之后,拥有五百亩以内的田地的人家,一年劳作下来,刨去雇请帮工以及种子投入等支出之后,可以有相当不错的盈余,但是要是超出五百亩土地之后,就要加收税赋,刨去这一块多缴纳的税赋之后,一千亩以内的田地盈余收入,和五百亩之内的田赋收入基本持平,甚至可能还会低一些,要是超过一千亩土地的话,那么加收的税赋便会更高,结果算下来之后,收入将会更低,甚至于收支持平,一点钱也赚不到。
  如此一来,以后假如有人想要占更多的耕地的话,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土地越多,相反收入可能越低,甚至于达到入不敷出的境地,这么一来,今后便不会再有人想方设法的去圈占土地了。
  另外各地官府还留下一大批公田,作为土地流转之用,这也为大中朝官府今后发展工商业经济预留出了可以回环的余地,省的土地完全私有化之后,官府想要开办工厂没有土地可用。
  地主阶层虽然对此肯定会有不满,但是在先期大中朝掌握着强大武力的压制之下,他们也不能闹出太大的麻烦,另外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地主家都积累有相当的资财,这些闲钱,他们今后没地方用了,拿去买土地肯定不划算,这些钱即便是为了保值,今后也要想办法找一个出处,最好的出路有两个,一个就是存入银行,拿利息,二就是投资经商,抑或是开办工坊。
  肖天健还给户部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户部现在不是缺钱吗?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眼下财政收入还很低,原来通过抄没所得的钱也不够折腾多长时间,那么户部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候,以大中朝国家的名义,向社会推出国债!
  国债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债,以国家信誉为保证,向民间募集资金,来使得国家可以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关键的技术设施建设,然后以今后国家财政收入,来偿还这些民间资金,并且给予一定的利息,让将钱交给国家使用的民众,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来使他们的资金升值,对他们的资金起到保值的作用,在急需的时候还可以流通,换回资金使用。
  这样一来,民间资金便不会像以前那样,被地主们或者有钱人藏在地窖里面,沉淀到民间,国家便有更多的财力来做更多的事情,不管是在道路交通建设上,还是农田水利建设上,都会有钱进行大量投入,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这个办法一经肖天健提出来之后,户部诸官便大呼高明,他们没有想到,国家信誉居然还能换来钱,要是这些新法推行下去之后,肯定能将民间沉淀的大量资金收上来,那样的话,他们这几年就不用为没钱发愁了。
  这让肖天健为之偷偷的汗了一把,虽然他对于后世经济学并不精通,但是耳闻目染之下,随便拿出一点办法,就足够这个时代的人瞧了,他这种提议,完全可以说是剽窃了后世的一些办法,根本就不是他的原创,即便是在西方这个时候,估计也没有想到这样的方法,所以眼下他成了发明人,肖天健甚至于坏坏的想着,是不是他要为此注册一个专利,今后世界上谁效仿他这个办法,都要给他交专利费呢?嘿嘿!
  于是肖天健的这些办法一经提出,诸部官员们便在这两个月时间里,马上开始筹备了起来,出台这些新法,付德明这个户部尚书,更是差点笑歪了嘴巴,整日里忙的不亦乐乎。
  不过这种事也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办成的,毕竟肖天健提出的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意见,还需要考虑很多细节,稍有不慎的话,弄不好就成了恶法,非但不能帮助国家恢复,反倒很可能引起大乱,所以先期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才行。
  不过至于细节方面,肖天健就不必亲历亲为了,手下现在有这么多大臣,他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办,让这些人开动一下脑筋,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以后治国形成活跃灵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好处。
  (今天特别鸣谢skydiou朋友的打赏!)
  第一百三十七章 司法
  另外有关刑部方面,大中朝立国之初,因为肖天健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刑部尚书之职便暂时空缺,但是这方面的事情却并未停滞下来,他将之前俘获的孙传庭,任命为刑部侍郎,暂时领刑部之事,因为大中朝新立,尚未颁布大中朝的律法,故此大中朝辖域之内便继续以前朝的大明律为依据,进行判罚。
  这对于肖天健来说,在以前没有时间关注这件事的时候,还可以接受,但是现如今北方已经暂时平定,大明实质上已经覆亡,所以大中朝作为新朝,却还使用前朝的律法,在他回到南京城有了时间之后,便是他不可接受的。
  故此在肖天健一经返回南京之后,便着令刑部官员集中起一批熟知律法之人,全力投入到了新朝律法编修之中,经过两个多月几十个能吏的共同努力之下,一部在大明律基础上重新修改编制的大中律便基本上被制定了出来。
  这一部大中律业已呈交到了肖天健手中,肖天健仔细观看了一番之后,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虽然这部大中律,比起之前的大明律更加详细实用了一些,但是远没有后世的法律详细,而且没有刑法和民法之分,但是在这个时代,仓促之间,要效仿后世颁布一系列的法典,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考虑到许多事情是要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推行的,肖天健还是在年前的时候,朱批了这部大中律,下旨开始印刷刊行,年后下发各部以及地方官府给官员们熟悉并且提出意见进行最后修改,并且决定在年后三月间正式启用,弃用之前使用的大明律。
  考虑到时间仓促,其中肯定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肖天健朱批的时候,特意将这部大中律加上了“暂行”二字,推行使用之后,发现不足之处,今后再进行修改,逐步的进行完善。
  而且肖天健还下旨,将这本大中律发放各地之后,令人抄写成布告,择地张贴出来,对全部民众进行公示,派人每日进行宣讲,让民众在推行此法之前,也初步了解此律,并以此来规范个人行为,省的到时候推行起来,很多人不知道。
  再者,肖天健认为,古代地方行政官员权力太过集中,职责不清,所有民务全部一把抓,虽然有主薄、县丞、捕头、衙役等辅助人员,但是在司法上权力也太过集中,许多官员,虽然通过科考录用,但是以明代推行的科举考试,读书人所学的面很窄,很多官员根本就不了解律法,主持一些刑罚之事,很容易出现冤假错案,而且还是一个人说了算,也很容易滋生贪、腐之事。
  故此肖天健认为,行政权力不能太过集中,司法权要相对于独立,而且司法权也不能太过集中,要对其进行分权,成立类似后世的警察、检察官、法官相互制约的机制。
  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如今大中朝许多地方已经平定下来,先前虽然肖天健已经很注意让军方不要过多干涉地方政务,但是在混乱的情况下,军方肯定是需要先以武力平定地方,然后才能将权力交给行政官员,一旦地方局势平定下来,军方便不能再干涉地方政务。
  现如今已经被大中朝掌控的各地局势正在逐步的平定,地方上的一些缉捕盗贼抑或是民间纠纷之事,就不能再依靠军队出面了,于是地方必须要有一个强力部门来完成这些事情,否则的话地方行政官员就不得不依靠军队,对于今后国家执政很不利,也很容易让一些军官干涉到地方政事。
  而古代对于地方治安,在明朝主要是各州县下面的捕头以及捕快来行使这样的职权,所以肖天健和诸臣商议之后,决定还是先在一些局势已经平稳的州县,恢复地方武力,来接替军方暂时行使的权力。
  明代州县都设有捕头带领一些捕快来干这种事,但是这些人朝廷官府却不发工资,每年也不过只有十两“工食银”,这些人生活便只能自己想办法来解决,故此明代捕快们对于地方危害很大,多要通过敲诈勒索之事,来满足他们的生活。
  恢复这样的制度,肖天健肯定是不会干的,所以他思量了一下之后,考虑到警察乃是后世的称谓,决定还是定一个全新的称呼,于是大中侦捕房这个类似于后世警察局的部门,便全新出炉。
  侦捕顾名思义,侦就是侦办各种案件,捕便是负责缉捕犯人,基本上概括了他们的职责,(不想使侦缉队这个名字,侦缉队在民国时期,名声太臭了!)这么一来,连带以前州县的仵作,也归入到侦捕房之中,而且这些人的费用支出全部都由国家财政负责,每人每月都有薪资可以领取,这样一来,他们便可以用薪资来养家糊口,不必非要靠着敲诈勒索收取贿赂来维持生计了,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他们的行为,虽说表面上国家负担增加了不少,可是实质上却还是对于国家有很大的好处。
  同时这个举措的推出,也让最基层的吏员们高兴坏了,大明的官俸并不高,工资也就是发到县官、主薄、县城一级,当官的要自己掏腰包,养活一班子手下,本来明代官俸就在历朝历代里面最薄,当官的还要自己养手下,另外还要养家糊口,还想要过体面的生活,于是当官的不想办法搂钱,就真是见鬼了!所以在明代想要当一个清官,是非常难的,海瑞据说当官的时候,还差点把他老娘饿死!可见的这样的制度并不适合。
  于是明代官吏们为了生活,便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想办法敛财,于是地方官便花样百出的推出了各种潜规则,比如说臭名昭著的折色银,淋尖踢斛等手段便纷纷出现,让老百姓对此是深恶痛绝。
  当初朱元璋也痛恨贪官污吏,对贪官采取了极其严苛的手段进行惩罚,甚至于剥皮实草,可是贪官却怎么都杀不绝,割韭菜一般的割一茬又一茬,贪官们也前赴后继,继续干!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基层官吏可以通过各种实权敛财,高级官员自然也不甘示弱,处处伸手,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被削弱之后,官员们敛财更是肆无忌惮了起来,朝廷开始的时候也不是拨不出粮饷,可是户部拨发下去的粮饷,经过官吏和军将们的层层盘剥之后,到当兵的手中,已经所剩无几了,这也是明军战斗力不强,另外还有大批明军干脆直接造反的原因之一。
  大中朝既然新立,这方面的事情,便不能再重蹈大明的覆辙了,所以肖天健虽然手头不宽裕,可是对于官吏和兵将们们的俸禄,却绝不吝啬,各级官员所定薪俸都相当高,而且减少官员之间的等级差距,让官吏们凭借着所领的薪俸,便足以养家糊口,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虽然高薪养lian不见得就是治理官吏贪fu的终极办法,可是一定程度上,也让有点良知的官吏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横征暴敛中饱私囊了,再加上监察院暗访使流动到各地监察,大中朝官吏们想要贪墨,就要冒很大的风险。
  肖天健的想法很明确,老子给你们钱花,让你们有钱花,还能过的不错,但是如果你们这些官吏,还敢伸手的话,那么对不起,老子再杀你们的时候,就用不着客气了!
  这也是变相的提高了官吏们的犯罪成本,既然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再伸手他们就先要考虑一下,一旦被抓住,抄家问斩对于他们来说值得不值得了!监察院说白了,也就是类似后世香港的廉政公署,专门收拾那些无良官吏,再加上今后推行司法独立制度,肖天健相信通过各种手段,还是可以控制官吏贪fu的问题的。
  侦捕房的设立,并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这些人不但要身手矫健,而且这些人在入职之前,全部都要先让人对其宣讲大中律,另外肖天健还下旨,重新大量刊印宋代法医专家宋慈所著法医专著《洗冤录》下发地方,供各级侦捕房人员以及仵作学习之用,省的这帮家伙都是粗人,办出太多的蠢事。
  警察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检察官和法官的问题了,这一点肖天健决定从上至下进行改革,类似法院的东西,古代也不是没有,大理寺其实就是相当于国家最高法院,所以肖天健就现在大理寺下手,令大理寺今后便执掌审判之事,名为大理寺,实质上行的便是后世的法院之职,人员也都以熟悉法学之人充任,职权独立,不受任何人干涉,名义上只对皇帝负责,拥有完全独立的审判权力,省的各级官员动辄就插手干涉审案之事。
  而且肖天健决定,将大理寺先设置到地方的府一级地区,今后条件好了之后,再朝州县一级铺开。
  这一下法院系统也就建立了起来,接着肖天健便又在刑部下设置了司狱系统,这个司狱古来有之,就是专司执掌牢狱之事,所以不算是新创,不过却要在全国今后建立起专门的监狱,以供罪犯服刑之用。
  犯罪的人,该杀的杀,罪大恶极之人,还是判处凌迟,这在这个时代,这种酷刑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毕竟人权这东西,现在还没人提出来,肖天健也认为,有些混账东西,刮了都不解恨,所以他并未废止凌迟之刑!另外判处死刑的,也可以斩首,罪责轻一点的也可以判绞刑,总之根据犯罪轻重,死刑方式也进行区分。
  对于那些罪不至死的罪犯,就判决活刑,活刑之中,又分为徒刑和体罚之刑,体罚类的刑罚,肖天健下旨废除了割鼻、挖眼、割耳朵、穿面这一类的酷刑,而是改为了鞭挞。
  肖天健很欣赏后世新加坡的鞭刑,认为通过这样的鞭刑,也可以惩治一些犯错之人,让他们体验到犯罪的可怕,今后不敢轻易再犯,但是割掉鼻子、耳朵,就太残酷了一些,所以他便以鞭挞之刑,替代了这些使人致残的酷刑。
  徒刑就好说了,肖天健决定,对原来的徒刑加以改善,在各地设置类似于后世的监狱,让判刑的犯人进入到监狱之中服刑,这么一来,可以集中罪犯,来充当免费劳役,集中起来干一些活,比如说国家出资的修河堤、修路、开垦农场、开矿之类的事情,让这些罪犯去干,还是比较合适的!省的还要白花钱养活他们,劳动力是要充分的利用起来的。
  但是肖天健没有彻底取消流刑,因为他又另外的打算,今后大中朝肯定是要开疆拓土的,这一点他坚信不疑,而且今后开拓的疆土,肯定生存条件会相对恶劣,单单靠着鼓励汉人移民,先期难度很大,所以一些犯人便可以判处其流刑,先期将他们发放到边远之地负责开拓和建设基础设施,当边远之地基础条件好了之后,再鼓励大批移民,而这些被判流刑之人,刑满之后,便就地安置,不得返回原籍,使之成为边远之地的原住民,以此可以加强大中朝中央对于边远地方的控制力。
  于是通过这一番调整之后,刑部的权力被扩大很多,也将地方行政官员的审案权力收归到侦捕房和大理寺和司狱这三个强力部门共同构架起来的独立司法系统之中,为以后大中朝的长治久安,先打下基础。
  本来肖天健还想立即推出检察官的制度,但是考虑到时下这件事推行还不成熟,检察官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事务,即便是西方,也是在很久之后,才有这种制度的,所以考虑再三之后,肖天健暂时没有推行检察官制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今后不会推行,反正今后他会专门设置一个司法学院,来培养这些司法人才,条件成熟之后,再推行也不迟!总之他就一个想法,那就是今后大中朝必须要逐步从人治社会,转变到法治社会,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百三十八章 南方战前准备
  另外就是军事准备方面的问题,随着北方平定之后,建奴暂时失去了南下叩关的实力,短时间之内,北方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稳期,这么一来大中朝便可以腾出手,来完成内部的大一统的事情。
  而且在肖天健率部返回南京之前,交代给卢象升和罗立等人的事情,卢象升也正在北方着力办理,原来前明就朝的官员们,在肖天健入京之后,已经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将其中一些酒囊饭袋以及尸位素餐之辈,该杀的杀,该抄家的抄家,将前明勋戚几乎一网打尽,剩下了部分前朝之中比较有能力的官员给予留任。
  这些人肖天健也没有尽数都留在北方,这次返回南京的时候,将一大批前朝旧臣同时也带回了南京城,吏部又从南方给北方补充了一些大中朝选拔的官员,使得北方前朝的旧势力被拆分的一塌糊涂,也使得北方前明的旧势力无法再在北方兴风作浪。
  而卢象升在肖天健南返之后,按照卢象升的想法,已经开始行动了起来,特别是有关对建奴一方的分化之事,开展的还是相当顺利的,随着一批被俘的蒙古人被秘密通过宣大一带被遣送回了漠北。
  很快漠北蒙古诸部,便开始有了反应,毕竟这一次蒙古八旗跟随建奴大军南犯一战下来,损失非常惨重,建奴每每都拿蒙古人充当炮灰使用,使得随军出征的蒙古兵将损失非常大,同时却又没有捞取到半点便宜,这一次他们的买卖可以说是赔大了。